“八路军总部”争夺记
宗亲们也来劝他,说都是张家兄弟,谁上都一样。但这已经是什么年代,昔日那般堂皇的理由已经无法说服商人张宪国,他激动起来:“这是原则问题,我可以不认这个老家,可以把祖坟迁走,但不能这样侵犯我的名誉。”
责任编辑:朱红军
5份历史信函、1份演讲辞见证的不仅是一份红色遗产的争夺故事,更见证着一段个人权益在革命圣地光环下苏醒的时代记忆。
一座普通的农村老宅,因历史机缘跻身声名显赫的“革命圣地”之列,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红色遗产。
一个普通的平民家族,革命年代一夜之间成为朱总司令老房东,与左权等红色将领朝夕相处,随后一生宠辱相随。
近三十年来,老宅的主人不停宣称,由于政府当年的不合法征用和不尊重历史真实,现要收回全部产权,并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时代维权记录。
八路军总部旧址
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和邓小平政委,刘伯承师长等在此驻扎。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华北局,也在此配合八路军总部和 129师开辟,创建、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朱、彭等首长曾接见过毛泽东派来的柯棣华、爱德华等国际友人,震撼全国的“百团大战”的作战方案就是 在这里研究制订的。王家峪,这座漳河之畔的“小延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瞻仰。1961中3月,国务院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列为全国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斗争”岁月
中央文化部负责同志:
我是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所住地房东张昌绪。
望领导接信后邦(帮)我找个办事机构,按党的政策办事,对文物保护工作责任心强的人,能够还我原样的同志共同协商把文物保护起来,向不管理、(不)自觉的人作斗争。
(原信无落款)
这封由“八路军总部旧址房东”张昌绪写于1983年的上访信,26年后被他的儿子张宪国珍藏于车后一个装满材料的蓝色购物袋里。2009年3月26日,这个经营着两间电器店的生意人,推开王家峪祖屋咯吱作响的木门时,他在游客或主人的身份里一时恍惚。
信中所提的斗争传统曾经是这座宅院光荣的历史。1939年11月,八路军总部进驻王家峪,使这里成为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心脏,人称“小延安”。
时年43岁的总司令朱德住进了村子西头的张昌绪、张昌厚兄弟(下文简称张氏兄弟)家。“朱德住东屋,左权住南屋,彭德怀住东院西房。”张宪国如数家珍,“父亲当时才8岁,但已是朱德儿童团团员,直接参与抗日。”
国事、家事的双重交集,一度赋予了张宪国强烈的使命感。“想起往事,我就激动得发抖。”
1940年6月八路军总部从王家峪转移。3年后,张昌绪带着母亲外出参加工作,张家宅院丢空。
即使在异乡,那些与国运共休戚的过往成为张家享用不尽的荣耀。在张昌绪后来工作的山西榆次晋华纺织厂,“朱德老房东”的故事被编成宣传材料每天广播。儿子张宪国亦度过了充满自豪感的童年。“我甚至还记得学习课文《朱德的扁担》时同学投来的那些羡慕的目光。”
革命和斗争的传统由此深深植入这个普通的家庭。对张昌绪一家来说,老屋是家园,更是革命的荣光所在。
1961年,张家宅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八路军总部旧址所在地,由当地政府承担修整任务。但此后发生的一场“修葺风波”,为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产权争夺战埋下了伏笔。
“县政府负责同志:……把我的意见提出来:把拆去我家的砖块盖了接待站;原来二棵大榆树也给搞丢了,成了无树院(大门口);砖房拆去搞成了围墙;把养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