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后疫情元年,压力和机遇并存。
这一年是存量房贷罕见地批量降息的一年,这一年是利差降至历史新低的一年;这一年也是科技贷款增速首次居于各行业信贷之首的一年,这一年同时是大模型孕育金融突破性创新的一年,这一年更是金融业回归秩序和转向精耕细作的一年。
这一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深调研洞察经济和金融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新金融发展报告
这一年是存量房贷罕见地批量降息的一年,这一年是利差降至历史新低的一年;这一年也是科技贷款增速首次居于各行业信贷之首的一年,这一年同时是大模型孕育金融突破性创新的一年,这一年更是金融业回归秩序和转向精耕细作的一年。
这一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深调研洞察经济和金融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新金融发展报告
新金融发展报告
-
信用卡市场迎战不良贷款高峰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⑦
各家银行信用卡授信总额度虽仍保持增长,但信用卡贷款规模增长已现停滞,授信使用率也微幅下降。 信用卡业务对银行的贡献开始分化:信用卡业务不振给多家银行净息差带来了下行压力,也有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继续贡献“正能量”。 困扰股份制银行多年的信用卡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或正在度过高峰期。 -
市场波动中,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为何显著下降?|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⑥
尽管公募基金规模首度超过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但从服务客户角度而言,银行理财优势明显。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 2023年一季度,银行非货币基金代销市占率已跌至47.16%。同期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在非货币型基金中的份额扩张至34.17%。可见,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在非货币基金市场优势更甚。 资管机构过去重视“投”而忽视“顾”。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和投资者保护执行不到位。 -
监管“长牙带刺”,银保机构一年被罚150亿元|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⑤
个人被罚金额最高的十张罚单均与非法买卖外汇有关。其中,个人受罚金额最高达6093.54万元。 在2023年十大罚单中,六张罚单的处罚对象为非银保类金融机构,且有三张罚单均与支付结算业务有关。 监管部门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规范围界定已越来越清晰。金融风险和监管空白正被逐一化解和消除。 -
银行保险业如何“向绿”而行?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④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 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这将为金融机构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我国银行保险机构可参考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等机构的准则,提高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从自愿披露ESG治理转为强制披露。 -
多重挑战下,保险业渐归本源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③
集中度下降趋势未变,但传统寿险和财险业务增量仍然向头部险企集中。 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高地效应显现,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寿险新单销售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后疫情元年,内地访客赴香港抢购保险潮再现,对内地保险市场构成挤压式的挑战。 -
数字金融与数据安全如何兼得?|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②
进入2023年以来,无论金融科技从业人员数量还是金融科技投入金额,各金融机构的投入有所放缓。 对于“大模型”各项投入进入审慎期。投入的冷静与表象的火热形成了反差。 随着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金融机构系统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成为热搜新闻。第三方支付公司数据安全成为雷区。 -
金融业如何自我变革?|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①
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相关部门、机构、企业等相互协同良性循环的结果,而非凭借任何单方力量。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结构正在从过去的“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变。 普惠金融的难点和痛点之一在于“长尾客群”的风险定价难,风控成本高。随着金融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崛起,这一难题有了较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