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博士说 | 朱勇:历史研究联系现实要恰如其分,不能过于牵强
我有段时间在犹豫,觉得学习丢了这么长时间,不想参加高考。我母亲当时在外地住院,通过各种渠道托人传话,话说得很绝,要是我不参加高考,她就不回家了。
我认为学者的价值在学术本身,我的研究一般不直接与现实相联系。
责任编辑:苏有鹏 钱昊平
博士档案:
朱勇,1955年生,安徽无为人。新中国第一位法制史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位博士
1974年-1978年,高中毕业后,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区蜀山园林场插队;
1978年-1982年,在安徽大学哲学系学习;
1982年-1985年,在安徽大学法律系,攻读中国法制史硕士学位;
1985年-198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法制史博士学位;
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
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晋升为教授;
1995年任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
1996年任法律史学博士生导师;
2001年9月-2015年5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现为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华司法文明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新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博士中,现年68岁的朱勇算是年轻的。
1974年高中毕业,朱勇在园林场插了4年队,原以为会一辈子和果树打交道。
三年后,高考恢复,23岁的朱勇进入安徽大学政教系学习。如今,这个年纪或许已经本科毕业,但在当时,朱勇班里最大的同学已经31岁,别的系还有父子同时入学。用他自己的话说,“耽误了四年,但不算太久”。
改革开放的序曲已经奏响,经济领域春潮涌动。1978年底,安徽大学将1977级政教系,改为哲学和经济学系。朱勇想调到经济系,未果。
后来,他继续在安徽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硕士学位,并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博士学位。
1987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决定,授予朱勇法学博士学位——学位证编号是“博87001”,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法制史博士,也是中国政法大学培养的第一位法学博士。
2023年10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里,行人步履匆匆。走进朱勇的办公室,看到整面墙的书籍,时间仿佛又慢了下来。
在采访中,他两次提到,自己的经历比较平淡,希望能写得“低调一点”“平实一点”。
朱勇说,几年前,他接受了《(新编)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卷”的编写组织任务。他现在的愿望是,编写出一部真实再现中国法律演变的专门史,并得到法学界和史学界的共同认可。
“隐隐约约感觉到社会风向要变了”
南方周末:1974年,你18岁刚高中毕业,在合肥市郊区蜀山园林场插队。当时干了哪些活?
朱勇:主要围绕果树干活。包括给果树松土上肥、除草剪枝、打药排水、采摘看护等,果树季节性强,比农活还要累。
吃桃子的感觉很好,但夏天采摘桃子特别难受。衣服穿多了热;穿少了,桃毛沾到身上又很痒。桃园里树枝低矮,地上都是沟沟坎坎,只能弯着腰把一筐筐桃子扛出去。
不过,园林场聚着几百号年轻人,总能找出乐子。果子成熟时,需要24小时看管。如果值夜班,晚上8个小时都不能睡觉。有人来偷果子,大伙兴致高涨,分兵把守,力图把人抓住。没有人来偷,反倒觉得夜晚枯燥无味。
南方周末:在园林场待了4年,有机会看书吗?
朱勇:基本上没有我们喜欢看的书。有一些学习材料,一般也不太爱看。当时“批林批孔”,把孔子叫成“孔老二”,翻出他的言论以供批判。大家觉得孔子的话挺有道理,但听了专家分析,觉得专家说的也有道理。这才有兴趣读一读,读了之后跟人聊天可以显摆。
也有少数读物在私下流传,拿到书之后如饥似渴。比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