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藏文化要防止两个极端

作为一个民族,其最重要的特征并不在于其文字、语言、服装或者生活方式,而是在于其特有的心理素质即心理认同。

责任编辑:戴志勇

■编者按

西藏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备受关注。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主体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几乎都无法避免,因而对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刻下中国社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也是国际社会的关键话题之一。

就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

南方周末:你一直对藏民族文化情有独钟,也长期关注和呼吁对藏文化予以合理的传承和保护,请谈谈你了解的情况?

韩方明:过去的许多年里,我经常跟包括活佛喇嘛在内的藏族农牧民、手工艺作坊主、藏族知识分子乃至藏学家交谈和交往。在观察和体会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看到不少偏远地区,因固守某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使藏民的物质生活长期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准。

我也一直在呼吁对藏文化予以传承和保护。近年来,我先后游说一些知名企业资助贫困藏民改变生活方式,如改善农牧区藏族妇女的传统生育方式和卫生习惯等,并资助藏区一些贫困大学生到内地参观学习。

那些走了出去的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藏人,在与其他民族认识、交往和贸易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想,变得更加聪明,拥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在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愿意通过网络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我有不少藏族朋友还在网络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

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能拒绝

南方周末:说起对传统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保护,人们总是容易陷入两个极端的争吵:要么主张全盘放弃从前的旧东西而接受全新的世界,要么就是抗拒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主张回归过往。你怎么看?

韩方明:确实存在这两种相反的极端,但实际上哪个极端也做不到。

一个地方、一个区域性的社会,人们把传统知识和生活方式视作自己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这是有道理的。对许多民族来讲,保持自己传统的知识体系,对于其未来的福利及保持文化的活力,当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这不等于就该固步自封,拒绝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拒绝不同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