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如何办大事
中小企业能做大事,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创新,发挥企业家创业精神,积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环境的积极支持,强化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制度保障,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聚集。两者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正让中小企业发展的“黄埔经验”具有更强生命力。
今年7月,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出炉,在广州市黄埔区云埔街道,就有17家企业入围,如顺利通过最终认定,该街道“小巨人”总数将达到34家,较此前翻倍。
同样位于云埔街道的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内,一块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的巨石,正在见证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数万家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在高新技术领域奋发突破。
近日,南方周末走进广州开发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开系列调研。从扎根创新领域研发十年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突围”历程可以看出,在广州开发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一以贯之。而随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广州开发区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且产业和政策的越发成熟,中小企业在广州开发区“办大事”的信心越发充足,这也促使黄埔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头铁”的突围者
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频创佳绩,以201块金牌刷新了亚运历史上单个代表团的金牌纪录。对于只争毫厘的顶尖运动竞技来说,空气质量与运动状态可谓密不可分。亚运期间,来自广州开发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禾信仪器,以其自主研发的质谱仪器为基础,提供大气VOCs秒级多组份走航监测系统,成为亚运大气环境天地空现代化、数字化感知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台不大的质谱仪器里,融入了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仪器仪表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然而,虽然质谱仪已经诞生了百余年,但直到21世纪初,我国质谱仪都还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达上百亿元。
“20年前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禾信仪器副总经理黄正旭告诉南方周末。长期垄断之下,进口的质谱仪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性能跟国际上最先进的相比也有明显代差。
之所以该领域过往少人涉足,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复杂的多学科交叉技术门槛,而且产业配套不足、应用市场惯性强替换意愿不足等问题,也让大企业都望而却步。但禾信仪器凭借一股“要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的信念,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产业配套,就从手工选材、手工打造做起;市场惯性强,就不断寻找空间,摸索打入中国新兴的专业市场领域。
与此同时,来自政府层面的“及时雨”,让一度面临生存危机的禾信仪器有了继续专注“做大事”的信心。“由于持续巨大的研发投入,公司陷入低谷时账上一度只剩2万元,工资都发不出。”关键时刻,2009年3月,广州开发区牵头伸出援手,为禾信提供了一笔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渡过难关的禾信仪器选择继续死磕技术,终于在2013年拿出了第一款产品,并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
距离禾信仪器不到5公里,如今在数据灾备这一领域做到国内市占率第一的鼎甲科技,其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王子骏,把“产品每行代码均出自国人之手”写在了公司介绍里,在这背后,也曾经有一段“头铁”的研发经历。
2008年,本来在美国做好创业准备的王子骏在回国期间和朋友一起参加了汶川地震救灾,看到保护数据对中国社会重要性的他决定回国创业,那时这个领域在国内同样也是一片空白。
王子骏本以为做出一款国产灾备软件并不难,毕竟他曾经在美工作、任教期间就做出过,“只要修改一下就可以”。但没想到,当时国内的软件工程人才基础还很薄弱,普遍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不理解,因此招来的员工完全改不了王子骏的代码,两个月了一点都没推进。
事实上,当时在数据备份领域也有一些基于开源的技术路线,但这些路线对于数据的可恢复性并不是特别有保障,而王子骏坚持要做百分百可恢复的最顶级的备份技术路线。于是,他决定全部从底层代码开始重写,这也是“每一行代码均出自国人之手”的由来。
创业之前,王子骏已当了6年的计算机专业导师,因此他开始从头教员工写软件,当时国内的许多教材都不够深入,王子骏就找来英文原版教材。“白天上课,下午晚上就开始一行行写代码。”
相比当时已有不少快速赚钱的互联网应用软件,这个从头开始写底层代码的产品开发过程尤其漫长。“前面用了5年的时间一直在做开发,直到2014年中国电子投资后才开始做市场推广。”鼎甲科技常务CEO吕晓峰告诉南方周末。其间也有很多人建议王子骏转向接一些APP项目“轻松赚几百万元”,但都被他拒绝,“如果接了项目,那我的团队就不能集中精力做灾备软件的研发了。这是我们的事业,容不得走半点弯路”。
如今,类似禾信仪器和鼎甲科技这样走专精特新之路的中小企业在黄埔区正越来越多。据统计,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集聚了中小企业近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300家,数量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中小企业聚集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摇篮,截至目前,广州开发区优质中小企业共有3138家,其中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927家,占广州市24.8%;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92家,占全市3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9家,占全市近49.8%。
与中小企业共谋大事
选择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必定会面对很多质疑,比如禾信仪器曾被投资机构质疑为“骗子公司”,鼎甲科技也曾被院士专家质疑过开发数据灾备软件的方向。要把专精特新之路坚定走下去,除了民营企业家的激情与活力,也离不开一块支持他们实现理想的优质土壤。
2023年4月18日,在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发布最新版全球招商宣传片《黄埔——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从开放、强大、创新、活力四个维度向海内外释放“黄埔引力”。宣传片中,来自全球顶尖企业的代表纷纷“点赞”黄埔,看好黄埔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的广阔机遇。
“我们在开发区十几年了,这里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非常好的土壤。”吕晓峰说,广州开发区有很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政策兑现便捷及时。
方邦电子董事长苏陟则提到,在2017年,全球第一大手机屏蔽膜厂商对世界第二的方邦电子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当时,缺乏应对此类诉讼经验的方邦电子在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的引导下找到了专业律师团队。一年过后方邦电子胜诉,开发区还补贴了诉讼费的30%。
2019年国庆节前夕,正处于冲刺科创板最关键节点的洁特生物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要求在短时间内补充一份证明材料,国庆节期间,相关部门加班加点办理证明材料,赶在节后第一天把材料送到洁特公司。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企业有呼,服务必应”。除了资金支持,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也是黄埔吸引和留住中小企业的关键心法。以此为基础,广州开发区再次走在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前沿。
201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国率先出台“民营经济十条”和修订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其后不断推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5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路径也越走越实。2021年该区获批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目前已建成2大专精特新产业园,构建起“省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一个示范区、两大园区、四大梯队”发展格局。
在优化产业政策环境方面,广州开发区积极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先后出台“先进制造业2.0”“高质量发展30条”“专精特新10条”“定制化10条”“智车8条”“中小企业纾困10条”“新型储能10条”等政策措施。2023年上半年累计兑现各级财政资金约22.61亿元,惠及企业3011家次。
明珞装备董事长姚维兵对此深有感触:“广州开发区为明珞装备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在我们已经实现数字化与国际化转型。”
明珞装备智能制造与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左志军告诉南方周末,这5年来,明珞主要围绕两个大的目标开展一系列创新工作,一是希望成为装备制造业全球的引领者,能真正代表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目前明珞装备全球化市场收入已占近70%,全球十大头部整车企业中,过半都是明珞的客户,包括奔驰、宝马、福特、大众、丰田等。
第二个大目标则是从明珞自身的发展经历出发,“我们自己是从中小企业慢慢发展起来,直到成为全球顶尖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也在考虑除了自身发展,如何更好赋能离散行业的中小企业。
2021年,明珞装备在广东省工信厅牵头下联合西门子、华为、中国移动等生态合作伙伴,组建了广东省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通过产业政策和产业集群建设,围绕离散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提供共性及前瞻技术研发、产业标准制定、数字化咨询与培训等,从而提升行业链整体的转型进程和效率,为更多行业的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赋能。
产业优势加速形成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高水平谋划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集中体现,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国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当下,该区的探索和实践也极具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
5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8个产业集群从百亿级向千亿级跃升,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为主线,分级构建优质企业动态培育库。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释放超过38.3万平方米发展空间,产业园区区位潜力位列全国开发区第一。
持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28家大院大所面向中小企业精准提供规模化、定制化和敏捷化科技服务,重点提升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程度和保障能力。持续推出“金镶玉”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国首推区县级“专精特新10条”,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专项政策。
随着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人才、产业政策等产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成熟提升,以及一批尝到甜头的专精特新企业先行者成为引领者,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如今走得更快、更有劲头。
在“绿色经济”链条的另一个节点上,入围今年最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鸿基创能就走出了一条快速产业化的专精特新之路。
鸿基创能专注膜电极(MEA)研发与产业化,这是氢燃料电池的一个核心部件,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心脏”,2017年之前几乎还全部依赖进口。2017年12月鸿基创能在广州成立,2019年产品就实现投产,2021年完成100万片下线,打破了国内一直无法实现膜电极规模化生产的瓶颈,是国内首家实现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应用数据显示,使用鸿基创能膜电极的燃料电池比国外进口产品的性能提升35%、成本下降30%,实现了膜电极“高质低本”的自主化生产。
这样的速度让鸿基创能等为代表的中国氢能源产业链走在了世界前沿,而背后除了企业团队的技术研发努力,在广州开发区“氢能10条”等政策引导下,更强大的产业生态支持也发挥了重要推动力。据了解,近年来为抢滩“万亿级”蓝海,打造国际一流氢能产业集聚区,广州开发区大力培育布局氢能产业,不仅先后引入鸿基创能、雄韬氢恒、国鸿氢能等高技术企业,还持续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建设氢能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目前已落户40多家氢能上下游企业和机构,逐渐形成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条,也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好条件。
如今,在膜电极这个核心零部件环节几乎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之后,也将带动起更多零部件和上游核心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鸿基创能CEO邹渝泉博士告诉南方周末,“我们自己预期到2025年这一领域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能从10%提升到50%左右,这一方面将带来供应链安全性的提升,长期来说也能让氢能降本走得更顺。”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教授朱冬生表示,广州开发区引入了一批高精尖氢能龙头,同时联合了穗、港、莞、深各方力量,从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关键部件制造、产业配套服务等价值环节推动了氢能产业的聚焦发展,打造了氢能创新发展的格局。
在政府的有为布局下,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创新企业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越发常见。2023年1月底,广州开发区出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金融纾困支持、降低企业用房成本、助力企业抢抓机遇拓展市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等四个方面共十条措施。从系列政策举措来看,广州开发区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正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全力纾解中小企业困难,稳定和增强企业信心及预期,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能做大事,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创新,发挥企业家创业精神,积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环境的积极支持,强化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制度保障,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聚集。两者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正让中小企业发展的“黄埔经验”具有更强生命力。
网络编辑:shi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