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与美国(上)丨倬彼云汉
(本文首发于2023年10月1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楔子
中美之间的交往,假如我们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计算,几乎已经有二百年了。美国这个年轻的共和国,初试啼声。在如此漫长的过程里,中美之间来往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是个非常复杂的记录。自从中国开关迎接世界以后,中美之间的纠缠,恐怕比历史上中国与任何其他国家的关系都更为复杂,而且影响久远。
所以,收到陈方正先生交托我写这篇文章的使命以后,我兢兢业业思考了很久——我感觉自己应该写:因为这个大题目,不仅关乎中美两国,几乎可以说二百年来世界的命运,很多时候与中美关系密不可分。中美关系的转向,往往导致世界历史的转向——当然,中国的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样美国的命运也就有所动荡。
我如此说的缘故,是因为二百年来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强弱势之间有主客之势。由于美国本身的理念,有其立国的政策,也有其衡量自己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作出的取舍,所以对中国的政策如有变化,也多是美国采取主动。
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我常常会将上述角度,作为一条不断变化的线索,拉进来加以考虑:美国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为什么如此做?在中美关系上,那个时空特性之下美国如此作为,又是如何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整体的国际平衡?随之而来的世界局势,是走向灾难还是和平?
口授这篇《1840年以来的中国与美国》的时候,其实我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有恩有怨,也有躲不开的纠缠。放眼世界,我们得到美国的帮助,比其他国家更为重大,也更为深远。但是中国更被美国牵制,而被迫走向许多意想不到的方向——这不是中国所愿意的,对中国整体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美之间的贸易
1840年,英国与中国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当时在香港活动的鸦片商人不只英国人,也有美国人在内。美国这个成立不久的新兴国家,也跟着英国参与国际贸易——中国贸易这块肥肉,它必须染指。当时跟随义律(Charles Elliot)谋划该如何用强力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也有美国商人帕金斯(Thomas Perkins)参与其中。到今天,帕金斯家族还是美国新英伦世族大家中很重要的一分子。他们也一样,用船只带来鸦片,带走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货。但这种贸易并没有获得中国法律的许可,等于是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动兵的虽然是英国,但是赞助者之中也有美国在香港的商人。
这次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1844年,美国派出使者顾盛(Caleb Cushing),和中国的总代表、两广总督耆英签署了《望厦条约》。自此,中美两国建交,而顾盛是第一任驻华专员。
就任以后,顾盛说自己心里很兴奋,也觉得这是个艰巨的责任。这个最年轻的国家,第一次涉足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居然就与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东方帝国正式建立关系,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此顺便讲一件对我而言很有意义的事情。1784年2月2日,也就是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生日当天,“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开往中国,这是第一条美国派往中国的商船。他们带来的不是鸦片,而是三十吨从匹兹堡附近采集的野人参(在中国被称为“西洋参”或“花旗参”),以及皮革、胡椒、棉花等商品;从中国带走的,则是瓷器、茶叶、丝绸等商货——这是典型的中美贸易里中国销售到美国的商品。
有好几次,我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访问哈佛大学,交涉合作事务,住的地方都是哈佛的宾馆。这个宾馆是新英伦的老式住宅,木头房子,古老的木床,房间里都是美国商人早期运来的中国瓷器。除了中国本身的瓷器以外,还看得出专门为美国和英国烧制的贸易瓷,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