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诺兰:“电影的职责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假装有答案”

“创作《奥本海默》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面对那个真正的故事了,那个无法挽回的现实,直视那个改变了世界的真正威胁。”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3年8月下旬,诺兰在上海特别观影现场与中国观众互动。(片方供图/图)

(相关报道详见《克里斯托弗·诺兰:悖论之间》)

“你必须透过他的眼睛来理解故事”

南方周末:大部分时间,整部电影的声音非常喧闹,如同奥本海默不平静的内心。你的每部电影就像节奏不同的交响乐,《奥本海默》为什么选择用这种嘈杂、紧张密集的节奏来呈现?

诺兰:对我来说,尝试从他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就要跳进他的脑海中。这个人的大脑运转速度极快、水平极高,能同时接收科学、文化、技术等各种维度的信息。所以我们试图让观众感受到有如此天赋是什么样的感觉——感知着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同时也感受到这是一种负担,充满紧张、喧闹和能量。

因此,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试图建立一种感觉:一位量子物理学家正在观察物质,他看到了振动的能量,它终将被利用并作为原子弹释放。同时我想联系到他的内在紧张感,这种神经上的能量,如此强烈有力,又非常脆弱。我想尽可能让观众身临其境。

南方周末:与你之前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有大量对白。

诺兰:这部电影就是关于对话、团队合作和思考的,所以我试着用不同的富含对话的电影类型来组成这部电影。比如,电影的中间部分是偷盗片。第三部分基于另一种善用对话的电影类型,律政片,包含了证人证词、天然的紧张感,我们会很想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这将如何影响(奥本海默)他的命运。

这样拍能忠于真实历史,这是关于一群非常天才、很多口头交流的人,大部分时候都在讨论问题,然后时不时搞点爆炸。所以,我想真实展现这一点,而不是人为虚构。

南方周末:过去你大部分作品里是虚构的事件和人物,即使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敦刻尔克》,角色也是虚构的。《奥本海默》涉及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创作上有什么不同?

诺兰:当我选择讲述敦刻尔克的故事时,用真实历史人物来虚构情节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所以最终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得发明虚构的角色,通过他们来向观众传达当时的真实情况。

在《奥本海默》里,几乎做的是完全相反的事。最早创作时的问题之一,就是怎么处理如此多参与的人员。通常来说,编剧会把四到五个人整合成一个角色,但我决定不这么做。我决定冒险,让大量不同面孔出场。我相信如果我们选角出有趣的演员,依靠他们独特的能量、面孔,即使观众不认识他们的名字、不记得他们是谁,一旦需要的时候也能认出他们,记得他们的作用。这并不是一部纪录片,但大部分人物对白,都是现实历史中真的说过的。

演员入镜扮演各自的角色、说出这些台词,推进情节。通过这样,我想试着向观众强调人性的广度,以及制造原子弹所付出的巨大的全国性投入。我们触及了那么多生命——我读到大约60万人参与了创造原子弹的过程。我试图传达的理念是,那是巨大的团队努力,你会想看到各种面孔、听到许多声音。

《奥本海默》拍摄现场,导演诺兰(右)与饰演奥本海默的男主演基里安·墨菲(左)。 (片方供图/图)

南方周末:正如你所说,这部电影中有很多人物。这可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