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尘蔡老

我从蔡老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看到了一种潇洒不羁的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本文作者之父、语言学家俞敏致蔡超尘信札。 (作者供图/图)

“景山东街,景山东胡同儿,里面儿有个更小的胡同儿叫横栅栏儿,是个六号。”蔡老告诉我他的住址时大约是1968、1969年之际,他已经六十岁出头儿,头发稀疏纯白,面色红润,慈祥而热心,邀请我去他家玩。“下围棋嘛,木有阶级性的问题;书法嘛,抄写主席和鲁迅的诗词,更是好事。”那时我十三四岁。而今我的年龄超过了当时的蔡老,却闭眼就能看到他当时的神态,开口就能模仿他那加了北京儿化音的山东高密方言。

有些学历史的朋友们告诉我,凡是回忆往事的文章里面有过于生动的外部描写和内心活动,都可能是写作时的个人渲染,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我很怀疑他们的说法,认为他们没有遇到个性鲜明、语言生动的人物,所以没能记住人家的风貌和自己当时的心理震撼。如果他们遇到了蔡老那样的奇人,肯定会和我一样终身不忘。

蔡老原名庸骧,也写作“英骧”,超尘大概是他给自己取的“号”,后来取代了原名,成为代表他身份的正式符号。英骧比庸骧似乎更加超尘拔俗,或许也反映了蔡老年轻时对自己的期许。网上有人拍卖云南大学中文系年振寰教授和蔡老的一通书信,附带一个不知何人写的简介,对了解蔡老其人很有帮助。不过,其中虽没有外部或内心的描写,却不一定就都是可靠的史料:

蔡超尘(1906-1996),原名庸骧,高密城里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少时就读高密县立中学,考入济南高中,与同学季羡林等人常在山东《民国日报》副刊发表作品,后考入北平辅仁大学。毕业后曾任国民党高密县指委、国民党山东省指委(编者注:两处指委,似为党务指导委员之简称)文书助理、《华北日报》副刊编辑、天津扶轮中学国文教员。日寇攻占华北后,南下云南。到文山开广中学任教,教授国文,后转入云南大学附中。因宣传鲁迅、高尔基等人著作和革命思想,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曾介入调查,在当地共产党党组织保护下得以脱险。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总署编审局教科书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主编中学语文教材。1956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与张中行(编者注:当作张毕来)、王微共同主编的《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六册)、《高级中学文学课本》(四册),他参与主编的中学文学课本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我感谢这位不知名的撰稿人,因为他/她纠正了我对蔡老云南之行的误解。当初我家被扫地出门,从北师大的教员宿舍搬到了德胜门内的贫民聚集区,父亲在“牛棚”里被办“学习班”,母亲去了河南干校,姐姐哥哥到山西插队。我尚未“泡”在元白(讳启功)先生家,孤身一人住着,门前极少长者车辙。蔡老来访,没见到先父,却给了我温暖的精神鼓励。他看见我正在临写《化度寺故僧邕禅师塔铭》,就兴致勃勃地拿过我的笔,在我的小书桌上左右手轮番挥毫,写下了诗词各一首。从老先生给我解释的话语和口气推测,都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