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王宏图忆米兰·昆德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美学
据央视新闻7月12日下午消息,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去世,终年94岁。他的很多作品,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小说的艺术》等,在中国已成为畅销书。12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介绍,昆德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美学。他对狂热的情感有一种清醒的解构意识,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对几代文学读者影响甚深。
王宏图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学者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文章《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将米兰·昆德拉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一道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从而拉开了中国人争读昆德拉的序幕。不久后,作家韩少功与他的姐姐韩刚一起将英文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翻译成了中文,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付印,书中的“轻与重”“灵与肉”“媚俗(刻奇)”等词语,也随着社会上的“昆德拉热”而大为流行。时至今日,昆德拉的作品在文学教育中已然成为经典,很多中国作家都公开表示受其影响,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作品,也通常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对昆德拉的某种“临摹”。
除了在视角、小说美学、叙事手法等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者,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帷幕》等随笔集中抛出的一些见解,至今还会被人所引述。王宏图介绍:“比如昆德拉把小说视为‘一种带有虚构人物的游戏为基础的综合性散文’,认为其中还可以包含哲学的因素,这个设想当然很好,留给大家的讨论余地也比较大。”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王宏图回想起了最初阅读他的小说时的新鲜感,还有读他的文论所获得的很多启迪,“实际上,在文学理论方面,倒不是说他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他提出了很多悬而未决、让人可以长时间津津有味地去讨论的话题。”
对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王宏图如是评价:“如果从文学史的渊源来看,他本人最主要的文学资源,我想应该是18世纪的法国文学,比如狄德罗这些人。他对文学更看重的不是情感的慰藉,而是理性与智慧,所以他的视野是一个智者的视野。他有一种反讽的、清醒的解构意识,期望揭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