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服务火了,但信息不对称更应被重视
面对纷乱繁杂的高校专业录取信息和规则,以及越发微妙的就业形势,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分数和专业的优势,正在成为所有高考生及其家长的重要课题。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过于长远和宏观的规划是种奢侈,如何更好地迈出这重要的一步,才是当下最值得关切的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李屾淼
2023年7月初,全国各省份的高招本科志愿填报陆续截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暂时画上句号。
过去半个月来,随着网红名师张雪峰的“出圈”,高考志愿填报产业闯入聚光灯下。为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数”,考生家庭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高校报录规则、政策和专业变化等信息。“弥合信息差”的痛点创造了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艾媒咨询于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8.8亿元,较之6年前增长了近6倍,预计2023年将达9.5亿元。而据天眼查的最新数据,国内目前共有1850余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的相关企业,其中80.4%成立于1-5年内,仅2.8%创立10年以上。
据《南方人物周刊》了解,不同地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报价从千元到万元不等,且处于上涨区间。“(一万元的价格)也不知道值不值得,买的主要图个不后悔,”一位自称在张雪峰的直播间购买了其团队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的顾客告诉本刊记者。
6月底教育部发文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某些社会机构所谓的“志愿规划师”“专家名师”等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机构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此外,教育部还提示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然而,此类“温馨提示”没能浇灭报考咨询的热度。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投射。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91万人,比2022年增加98万,再创历史新高。同期创历史新高的还有青年失业率。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理念被愈发强化。
高考志愿填报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很难衡量,一个好学历并不意味着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社会的压力传导正在不断被前置并持续放大。年轻人过早地陷入社会的消磨中,试错的成本在增加,就业观念趋于保守,对稳定性的偏好持续提升。结果是,在有关“好专业”的评判体系中,所谓的“理想主义”在退潮,而“实用主义”被放大。
6月的最后一天,我们采访了两位参与了高考志愿填报的“过来人”,分享他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心得和困惑,如何看待“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突和平衡,以及由此而来的争议和连锁反应。下面是他们的自述:
某985高校文科专业大一学生:有同学花数千元找机构帮报志愿,一年后后悔了
虽然张雪峰老师今年才“出圈”,但高考志愿填报的生意早几年就开始火了。
2021年,我所在的辽宁省全面实行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