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河做“体检”:一场500万人参与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跨部门数据的打通有赖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这次普查始于2020年5月,历时3年,先后有500万名普查工作人员参与,获取了近十亿条数据。
“我们以为住建部门应该有一些全国房屋的基础数据,沟通后才得知,住建部门多年来也没有完整的全国房屋数据库,”杨赛霓回忆,“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调查任务。”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2年8月4日,台风“卢碧”袭击福州。
下午3时54分,福州市汽车南站附近的路面积水监测点发出预警。高级工程师胡铭调取数据发现,积水点周边的河道水位和雨水管网液位均未超警,“这说明路面垃圾或树叶堵住了收水口,巡查人员定向赶往清理,路面积水很快就消退了。”
胡铭供职于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帮助他作出判断的是该中心开发的“城市水系科学调度系统”。
这一系统接入了台风路径、气象雷达回波、雨量站、河道水位、路面积水监测、内河水质、官网液位等数据,涉及气象、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
跨部门数据的打通有赖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这次普查始于2020年5月,历时3年,先后有500万名普查工作人员参与,通过为山河做“体检”获取了近十亿条数据。
普查全面获取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和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
通过这次普查,相关部门还掌握了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胡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结合各方面的普查成果,整合各类水患数据、影响因子,为事前预警预报、事中辅助决策、事后灾后评估都提供了依据。”
普查调查任务于2023年2月宣告完成,目前已进入评估和区划阶段。
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国务院普查办”)主任郑国光介绍:“本次普查本着‘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已经利用调查成功开展了不少应用。”
2023年3月下旬,南方周末记者参加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