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丨寻找乡村振兴的一万种可能:他们在直播间和田地中奔跑

乡村振兴的环境里,藏着一个正在被优化着的“人、货、场”模型。当我们的脚步随着互联网公益向城市以外的土地延伸时,那里正在进行的探索,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可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互联网+乡村”的可能,乡村变得更好的可能,孩子们不再留守的可能……为了更好地观察互联网公益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化学反应,我们从案例出发,希望能够找到成熟的发展模型。

发自:北京

44日发布的短视频中,赖家益称自己确实是位“网络乞丐”。

这来源于一个似乎颇具争议的事情: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和短视频红人,他开始带货了。许多农产品从他的短视频走向距离产地十分遥远的地方,同村村民也在赖家益的带动下种植蜜薯等经济作物。

此般行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流言蜚语接踵而至,“网络上要饭,你有意思吗”“去村民家,你是乞丐吗”“别再拿教师身份带货了”……

“我这个乞丐比国王还富有”,赖家益这样形容自己。在这句话的前面,他列了很多如果:如果我能够让劳动力不流失,能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能让更多孩子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2023年3月,《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项目组在云南某县举办座谈会,当地教育体育局局长直言:乡村教育的发展路径中,乡村经济发展排在首位,甚至是解决诸多乡村问题的关键。

而扎根乡村、视野开阔的新时代“耕耘者”,正是实现乡村经济突破的关键。

然而,这些“耕耘者”诞生的条件相对苛刻,乡村的生产资料、土壤情况、劳动力水平、道路交通等因素都产生着制约作用。更重要的是,闭塞的环境锁住思考,找到一条“好使”的路并不容易。

从资源纵深开始的“突围”

中坝村的探索,确实从一条路开始。

“过去,我们村公路都是泥巴路,上街赶场全靠走”,中坝村村民黄永会感叹,因此之前村里种的“辣椒、萝卜好多都烂在了地里,可惜得很。”

随着村民的努力争取与地方政府的帮扶支持,一条只有4.5米宽的机耕道变成了油化公路。“20216月,我们作为乡村振兴的驻村第一梯队来到中坝村时,发现这个山村里已经实现脱贫。”驻村干部张庆介绍道,此时的中坝“水电气、路网讯都已经成型了”。

此后的两个月,张庆和她的同事们对中坝村进行了系统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交通越来越好之后,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怎么把农产品卖出去。”

在视频号“阿庆在中坝”里,中坝村村干部蒋婷婷向外推介“中坝生态大米”的视频还在前几位。而在“坝坝”直播间中,村民客串的主播在讲述这些大米诞生的过程时,产品早被一抢而空。

根据重庆市綦江区人大常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目前,中坝村以直播为载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开展直播30余次,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近20吨,销售额超50万元,培养本土主播10余人,带动脱贫群众增收3万余元,激发群众新增优质稻种植50余亩。

这是这个森林覆盖率达58%的村落“上网”之后的成果。

在这之前,驻村工作队便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想到三个方向:首先,中坝距横山旅游度假区不到三公里,旅游资源优质,加之交通便利,“我们其实也可以吃上旅游饭”。而如此精美的小山村之所以不为人知,张庆认为就是缺少一个宣传的窗口。

其次,中坝老百姓要想致富,农产品找到销路很重要。最后则是村子本身的党建引领工作,在张庆等驻村干部看来,几十位流动党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需要凝聚起来;另外,在外务工的、多年未归的村民也是重要的力量,“有的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不知道家乡的变化”。

无论是要打开宣传的窗口,还是建设农产品的销路,从需求出发,直播似乎都是中坝村最优的道路。加之张庆等驻村干部多来自县融媒体中心,中坝村的帮扶方案彻底成型,“直播间进乡村,直播解决乡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过驻村工作队第一次提出要做直播的时候并不顺利。当他们在村民大会中正式介绍这一想法时,“很多爷爷奶奶不相信在家门口就通过我们就把东西给卖出去”。张庆当即决定,“要实战给他们看。”

彼时正值7月,中坝的糯玉米和西瓜成熟,本就来自县融媒体中心的张庆决定在糯玉米和西瓜地头开启第一次直播。“我们到田间地头就直接掰玉米和砍西瓜吃,一个小时就卖出了100多单。”

“不看广告、看疗效”,第一次“实验”的结果向老乡们证明,这条路可行。作为项目提案,中坝农产品上网直播正式“上马”。

为此,中坝村还特意修建了一个室内直播空间,“平时我们都在老乡家里、田间地头直播”,张庆介绍,但每逢高温、极端天气的时候,就会在室内进行,“这里也会发挥展示的功能,里面有大投影,教村民直播或者各种学习的时候也会在这里。”

线上、线下的综合行动,调动起村民在直播方面的热情,这场找路的“突围”宣告胜利。

全村触网之后的“反作用”

“我们直播间的成本很低”,张庆盘点了一下直播间的费用,一部手机和一些配合的设备,“一万块钱不到”。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这一模式的复制至少在资金层面困难骤减。

但随后张庆补充道,“但是通过小小的直播间,我们却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凝聚流动的党员和村民。”

更重要的是,随着直播间的深入探索,过往的管理方式和产品基础不再适用,“我们卖什么东西都是跟着时令走的,这就导致直播间的产品比较散,价格也不统一。”

“我们的量其实比较小,我们想的是做微做精,因为我们土地也只有这么多”,中坝村驻村干部钟萍方表示,“把产品、直播间、加工环节等等都做微做精,慢慢形成良性循环。”

在大米方面,张庆重点推介了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种植大户蒋明伦,“曾经售货的时候确实有些乱,大家种的米品种不同,长的圆的都有”,张庆直言这样的“品”很难留住客,因此她们也做了很多调整,比如统一标准和品类,“蒋明伦家的大米获过金奖,有口皆碑。”

通过直播的方式建立中坝好物品牌,把现有农产品集中包装、优化,再根据订单情况进行分配,“通过这样的方法集中打造一个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也让集体经济更有活力。”张庆说道。

目前中坝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商服务页面”,“中坝水晶萝卜”“中坝生态大米”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一键购买,产品名的后面也多加上“预售”的标注。

“谷子一打一收仓,我们马上就安排发货,统一真空包装,保证质量。”中坝村村支书介绍,加之政策支持以及同邮政方面的合作,“通过直播已经积累起供应需求,农产品销售基本是供不应求。”

目前,中坝村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关注下,已经发展出自身的特色产业,比如生态米品牌以及“雷竹笋”“瀛山雾芽”茶叶等。连续几年,中坝一直在瞄准特色产业,对于过程中难解决的配套问题,“我们一直在争取腾讯公益上的捐赠项目”,钟萍方表示,“如今已经有了100亩的标准化茶园。”

除此之外,随着中坝村直播事业发展起来的还有直播人才。2021811日,张庆带着村民和村干部在暴雨中完成“坝坝”视频号直播首秀,开播的第一个小时就获得2093人次观看,销售农产品4万多元。

这场直播改变的不只是农产品的销路,还有中坝村村民生存和生活的可能性。40多岁的脱贫户黄永会就是其中一员。

“从趴在窗户上看“坝坝”直播开播,到接受培训成为一名主播,从不知道怎么看镜头、不知道如何互动、不知道如何推销产品到如今自己撑起一个直播间,2021年,黄永会仅仅是直播卖萝卜就实现1万多元的增收。”张庆在介绍中坝村的直播成果时如是说,如今黄永会已经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

最初,中坝村的主播团队只有8人,在他们实地培训下,本土人才迅速成长。后续“多场直播,农产品销售额达1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益实现0的突破,接近20万。”在口碑和直播的双重加持下,中坝村的部分农产品已然实现“身价翻倍”。

“带来的改变是余粮尽销”,腾讯公益日前举办的“区域性公益嘉年华重庆专场”探访活动上,钟萍方总结成果时还有些激动。

社会力量作为“补充部门”

改变的发生让村民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驻村干部们的工作也因此高效很多。

“我们更好动员村民了”,钟萍方以修路举例,“要修一条路,这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所以每个人都有干劲,都想干、都愿意干。”

除此之外,直播也拉近在外务工、读书的村民与村子之间的日常联系,如果当日在某位村民家直播,恰巧该村民家里有人在外面,“我们就可以直播连线,让他们见个面。”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农产品和家乡产业的不断成型,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村民返回中坝,家门口就业得以实现。正如张庆在介绍中坝村发展时常提到的话,“打通乡村最后一公里”,包括村民创收的最后一公里。

从结果回溯,如今劳动力充盈的中坝拥有了产业扩张的基础,但也有更多问题新生,比如引领型、知识型人才是否存在断代问题?如何保证这样的模式持续运转……

“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人来干”,钟萍方介绍,为此村里建立了一套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从2019年开始,把村里100多个适学儿童统计造册。每个升学阶段,发放助学金,“到现在大概发出去12万多助学金”,钟萍方等人希望中坝30年内能够培养出500位大学生,“让村里的人成才,乡村才能振兴”。

这些钱从哪来?以中坝村为样本,据介绍大概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集体经济的盈余以及乡贤自发的支持,其二是重庆市慈善总会引入腾讯公益上公益项目的捐赠。“我们收到了很多捐款,比如腾讯公益。自己村里老百姓也支持这个项目,第一次募捐,村里人自己就捐了4万块。”

社会力量的加入,正在补足中坝村建设更多的缺口与角落。

在人居环境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人居环境建设,这也是我们老百姓切身受益的地方。”钟萍方特别提到了中坝村“改厕”问题,“2020年我们整村改厕”,从无害化厕所到化粪池,除了政府拨款以外,来自社会上的公益资金也“解决了很大问题。”

与此同时,中坝村也作为受益村落,参加了腾讯公益发起的“一村一梦想”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区域性公益嘉年华重庆专场”。“我们现在有专门的资金用于茶园等产业的发展,有专门的因病因学困难家庭资助金,还安装了260多盏路灯。”

而这些都离不开地方慈善会系统的作用,“綦江区慈善会来带领着我们一起干,把项目需求广泛发布、广泛动员、多方合作”,钟萍方认为在地发展的社会力量首功便归于慈善会,“把我们的路修通,解决了发展最基础的一步。”

这条路不只是油化公路,还有一条数字公益路。

“老百姓经常讲,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应该讲:要致富先修数字路。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地球是平的。”重庆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况由志表示,“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一旦掌握了数字工具,他的命运、他家庭的命运、他所在地区的命运,都会随之而改变。”

对于公益事业发展本身,这样的乡村数字公益路还会带来更多有益的补充。来自重庆市潼南区慈善会的王雅薇介绍,在腾讯公益筹款期间,他们会鼓励每个受助村的村民自行发起一起捐,每个村所筹的款项专用于这个村的建设,“是受助人也是捐赠人,培植一种在地的数字公益生态。”

况由志介绍,街镇、村居是重庆市慈善总会今后互联网募捐发动的重点,“用数字化变革引领乡村振兴,用数字化工具武装新农人,让更多山里人改变命运。”

如今,中坝村的命运已经被改变,“社会治理这块也跟着好起来了,现在的乡风文明也更好了,真正带动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当然变好的不只是中坝,“附近的村镇也在向我们靠拢、学习。我们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网络编辑:鸣星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