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绿水青山 中国银行着力打造“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据悉,中国银行积极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全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着力打造“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完善政策框架,“蓄能”绿色治理水平

中国银行持续提升绿色治理水平,以“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为战略统领,持续完善“1+1+N”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2年,中国银行发布20余个配套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形成有利支撑。制定或修订氢能、风力发电、抽水蓄能、林业等近10个绿色相关行业授信政策,从客户与项目准入标准、相关风险识别与防范、信贷管理策略等方面为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提供细化指导。

同时,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牵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国际经验研究》课题。作为首批加入国际金融论坛(IFF)绿色金融工作组的唯一中资商业银行,参与《中美绿色金融白皮书》编写工作。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金融技术委员会对口工作组(ISO/TC322)、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制定。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相关活动。通过一系列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制定工作,逐步从绿色金融的参与者转变为标准的引领者。

创新产品服务,“赋能”绿色金融发展

2022年,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绿色项目,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

绿色债券市场领先。2022年,中国银行在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投资方面均保持市场领先。在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2022年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人排名中均列第一位。创新发行全球首笔基于《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的绿色债券、全球金融机构首笔以美元计价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助力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间市场首单蓝色债券,代理某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全国首单“可持续挂钩/乡村振兴/碳中和”绿色永续中票,募集资金专项用于长江大保护、绿色清洁能源领域等碳减排效益显著的绿色项目。

全球化发展优势显著。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依托金融服务和业务优势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在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可持续挂钩贷款”和“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上位居中资机构首位。伦敦中行作为银团牵头行之一,支持了迄今全球已建成运行的最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纽约中行以协调牵头安排行和账簿管理行银团最高头衔参与全球最大地热发电项目;悉尼中行推出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含人民币的多币种绿色存款计划。

综合化产品服务再上台阶。中国银行充分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打通商业银行和综合经营公司联动渠道,积极发展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托管、绿色股权投资等产品与服务,多角度满足客户低碳转型金融需求。打造“中银绿色+”全球品牌,推出5大类35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绿色贷款、绿色普惠金融、绿色贸易金融、绿色债券投资、绿色流动性管理等多个方面。

强化信息披露,提升ESG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从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报告、控制和缓释等方面持续加强对客户ESG风险的规范与管理。制定集团《客户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政策》,建立起与本行规模和业务属性相适应的客户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治理架构。将客户及其项目的ESG风险评估及管理体系、污染防治和控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自然资源的管理、供应链上的相关风险管理、碳足迹管理等13个方面纳入对客户的ESG风险评估。在农林牧渔、采矿与冶金、油气化工、建筑房地产、交通物流等行业的授信政策中加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ESG风险管理相关政策覆盖投行、保险、基金、租赁、理财和投资等业务范围。

另外,中国银行采用重点业务策略、差异化授权和流程、名单制管理等手段控制和缓释客户ESG风险。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友好、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完善的企业。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支持经营活动对环境友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的企业。支持绿色普惠企业,致力于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国银行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秉承“融通世界、造福社会”使命,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继续坚定支持可持续发展,以金融力量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更好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