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夫兄弟》手稿及其他

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无法像鲁迅手迹那样出版发行,保存在各种馆所,名为“文物”,颇难利用。公开拍卖,也是一种“面世”,更是一种“保护”,既可作为收藏欣赏,也有利于研究利用。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俄语翻译家耿济之(1899-1947)。

2012年8月的一天,俄苏文学翻译界先辈耿济之的外孙徐伟志先生来到我的办公室,交给我一部他整理的书稿《翻译家耿济之》,我粗略地看了一遍目录,除了收入郑振铎、叶圣陶、赵景深、戈宝权、赵家璧、王统照、罗果夫等出版界、文化界名人撰写的纪念耿济之先生的文章,还附有一份翔实的《耿济之著译年表》和大量的珍贵照片。我知道整理出这样一部书稿,即便是亲属,也还是要花费极大的工夫和气力。

徐伟志先生和我是同龄人,谈话很快进入了正题,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编辑《卡拉马佐夫兄弟》(耿济之译,秦水、吴钧燮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时,看的是耿济之先生的手迹原稿吗?我做了肯定的回答。

记得1980春节过后上班,老编辑吴钧燮先生抱来两大摞稿子,交给我说,这是他花费了九个月时间校订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摞是他校订过的耿济之先生的原稿,另一摞是发稿用的重抄稿,要我对照原稿,检查重抄稿有无遗漏或抄错的地方,补缺改正。如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找他商量。时任苏东组组长的冯南江先生还特意拿来俄文版《卡拉马佐夫兄弟》,嘱咐我要逐字逐句地对照原文,把这次发稿当作一次向前辈学习的机会。

记得原稿很破旧,好像每一页展开都会发出破碎的声响,上面留有不同的笔迹。老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