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药品如何成为“流行病”

一个抢购热潮的出现十分迅速。纳入统计的事件,达峰只在1-2天内完成,从一个较低的值迅速成倍增长,达到舆情的顶峰。

抢购潮中,微博信息“功不可没”。家用医疗器械、新冠特效药、退热镇痛类药物这三者微博信息占比达30%以上,其中新冠特效药信息微博占34.74%。

随着抢购事件出现得越来越多,人们持厌恶情绪的占比也在逐渐上升。在奥司他韦抢购相关信息中,有7.22%的内容持厌恶情绪、4.91%的内容持愤怒情绪,恐惧和愤怒情绪背后,可能与“错失恐惧症”有关。

抢购如“潮水”,潮起潮落,瞬息变化。纳入统计的事件,抢购舆情从波峰滑落到波谷平均需5.6天,一种呈“倒V”字型,一种呈“波浪式”。

责任编辑:曹海东

抢购药品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病”,背后原因多样。 (视觉中国/图)

“抢购”仿佛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

不论是2023年2、3月甲流来袭时哄抢流感药物奥司他韦,还是2022年12月疫情政策调整伊始抢抗原、N95口罩、布洛芬、血氧仪、制氧机、新冠药,还是后来因为XBB毒株致使蒙脱石散、整肠生和诺氟沙星一夜脱销,人们的神经始终紧绷,生怕自己慢了一步,与这些热门药物擦肩而过。

与此同时,关于抢购的热搜更数不胜数。据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与疫情原因抢购药物、医疗器械相关的微博热搜条目超过300条,有网友评论“看多了已经不认识‘抢’这个字了”。

抢购药品之所以成为一种 “流行病”,背后原因多样。有的因需求井喷下出现供不应求,有的因未雨绸缪,“囤货”思想作祟,还有的因谣言肆虐,挑动人们紧绷的神经。但不论如何,归根结底还在于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对医药物资供给的不安全感。

在生活慢慢回归正常之时,更应当回顾过往,对镜自检。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公开数据、舆情监测平台、互联网平台指数工具等,参考定性比较方法,对一些“抢购潮”案例进行了分析(由于短视频内容与视频文字描述不完全对应,除说明外,统计中并未纳入视频部分)。

抢购“一触即发”

甲流来了,奥司他韦的热搜也来了。

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以甲流、抢购、奥司他韦等关键词在各平台检索2023年2月13日-3月12日期间的相关信息,其中微信和微博信息占半数以上,且信息热度变化很大。例如微博最低时在2月19日仅有311条内容,但在2月27日迅速达到波峰30494条,相比前一日增长576%。

(冯庆超/图)

(冯庆超/图)

2月27日,共有13条微博热搜是关于甲流和奥司他韦,仅有四个字的热搜词——“奥司他韦”——更是名列当天热搜第一。同一时间,奥司他韦登上淘宝热搜第一位,搜索量在一周内暴涨1150%。多地药店和电商平台的奥司他韦出现不同程度断货情况。

观察甲流与奥司他韦的传播路径不难发现,2月部分地区学校传出因流感停课消息后,相关舆情开始抬升。第一个小波峰出现在2月23日——国家流感中心的《流感监测周报》显示,2023年第7周(2月13日至19日)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前一周继续上升。舆情迅速攀升发生在2月27日。当日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北京市上周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2022年年底疫情政策调整之初。

南方周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