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的香港情缘丨人来人往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植根于童年时代在上海美琪大剧院观赏梅兰芳《游园惊梦》绝艺的深刻印象;发轫于多年后重返故地,欣赏上昆《长生殿》搬演的难忘经验;开展于2002年在香港应康文署之邀,做四次陈述昆曲之美的演讲,当时,曾经托古兆申邀请苏昆演员示范演出。从此,白先勇与苏昆结缘……而香港一地,也就成为“白牡丹”的催生之都。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18年,“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在香港中文大学演出后,台前幕后人员合影。 (许培鸿/图)

“白牡丹”的称号,第一次是从章诒和口中听到的。那一回在饭局上,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起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说是内地的大学生之间流行一种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的。”章诒和闻言在旁微微一笑,闲闲抛出一句,“现在大家都把白先勇监制的牡丹亭,叫做‘白牡丹’了!”

白先勇的白牡丹,果然不同凡响,从2002年开始,他不知道投入了多少精力,灌注了多少心血,把这株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牡丹,从瘠土荒原救了出来,放在自己的心头,护着她,暖着她,想方设法让她重现生机,再展笑颜,更为她放下身段,不惜抛头露面,南北奔波,以传道者的热心和奉献精神,到处去推广去弘扬。

经过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白先勇终于把号称“百戏之母”的昆曲,从濒临式微的状态,以一出精心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扭转乾坤,打造成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心头好。十多年前垂垂老矣的戏宝,风雨飘摇,后继无人;十多年后的今时今日,青春洋溢的“校园版传承牡丹亭”,于2018年在北大首演,从台上的生旦净末,到台下的铙钹箫锣,完全由十六所大学及一所附中选拔出来的年轻学子担纲演出,这一个戏剧性的转变,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白先勇推动的这项文化创举,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与坚持,如今都事无巨细,详述在一部纪录片中,名之为《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这部片由原先执导白先勇传记片《姹紫嫣红开遍》的邓勇星担任导演,从2018年开始摄制,耗时一年半,走访七个城市,访问近五十名学者,方始完成,所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

几个星期前,跟白先勇通电话,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前不久,即2022年9月17日至18日,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为题,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国际研讨会。除了白先勇本尊通过视频连线发表感言,参加的学者与艺术家都在会上就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交流。

“凡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都会汇集成书,另外,我还要邀请所有曾经参与这次昆曲复兴运动的朋友,都一起来把经过书写成文,共襄盛举。”

“你也写一篇吧!”白先勇在电话中盛情邀约。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这桩盛举中,做了什么,该写什么。见我推辞,他不断用极其真挚的言辞打动我:“回想过去,这十多二十年来,打造一出‘青春版《牡丹亭》’,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会是这么困难的过程,历尽艰辛,难以言喻!”他接着说:“其实,这是天意垂成,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