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的时代,专家学者应该如何走向公众?
近年来,一些专家和学者因为言论前后不一,屡被打脸,也丧失了不少公信力,去“启蒙”也少了不少可信度。
责任编辑:刘小磊
平日里,离开家乡的知识分子,可以活得不食人间烟火。一年一次过年回家的时候,知识分子会无可避免地遭遇文化冲击。返工后的反思中,往往会生出日后要对大众“启蒙”的冲动,和“启蒙”而不得的惆怅。启蒙启蒙,当初是指教育蒙童,“破蒙”,让愚昧的人得到知识的滋养,协同进步。应该说这只是一个比喻,和其他的比喻一样,总是有一些误导的。
首先,启蒙的立场有居高临下之嫌。知识分子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会把人的脑子一下子关住。人们在情感上就难以接受,又怎么会愿意听你去讲话呢?人和人的聪明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书本知识”上的聪明(book smart), 也有的是村头巷尾的聪明(street smart)。知识分子也可以谦卑下来,从那些村头的智慧里有所收获。
近些年来,应试教育,使得一个人只能专精于一个小小领域,聪明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域,或是一些书本知识,悟出的道理也不大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返乡的知识分子或许不及隔壁牛二。不如放下自己,不要把自己摆在启蒙的位置上。如有这种放下,效果如何?大家不妨尝试。
从大城市或者国外回来的读书人,遇到文化冲突,好莱坞电影里弄得门儿清。书生返乡是好莱坞电影一个常见的套路,每次返乡的外来者想要给人指点迷津的时候,乡里的人就说:“你觉得你比我强,可以教训我了?”一句话就把对方的嘴堵住。
另外,现在民风也不是太好。回家的时候,很多地方的人只认钱财和权势。这个时代知识本身的势力是单薄的。你想自讨没趣,想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就去霸王硬上弓,硬给人家启蒙。很多乡村和小县城的人自以为过得很好,你要想“唤醒”,点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