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 民国、上海、政治,熟悉的程耳配方
整部电影完全没有面对一个在艺术作品里应该很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这些无名者有这样的政治立场?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样的人生,要为了某种主义或者政治派别奋斗?
责任编辑:杨静茹
从《边境风云》(2012)到《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在程耳编剧、导演的作品里,叙事是非线性的,人物讲话有腔调,服化道一定好,镜头里的场景细致到角落,一定精致,给予观众良好的视听沉浸感。这样的玩法在欧美电影里并不鲜见,但在国产院线一直稀有。像程耳这样每一部都召集有影响力的主创班底、走商业路线又保有作者风格的导演,在当今很少见了。
执导这两部影片后,程耳有了许多认真的影迷,他们欣赏他作为作者的野心。不买账的观众态度也很鲜明,说他的电影拿腔拿调,故事和人物都内核贫乏,我一直记得《罗曼蒂克消亡史》豆瓣热评里那句:像失神的昆汀,像疲软的姜文。
在此基础上来审视大年初一上映的程耳导演新作《无名》,它应当算是没辜负影迷的信任:还是做到了镜头讲究、角色有腔调,还是吸引了明星叠堆出演。在预售阶段,《无名》同《流浪地球2》《满江红》的票房均突破一亿元。
《无名》在许多地方让我想起《罗曼蒂克消亡史》。它们拍的都是民国,主要故事发生在上海,也涉及重庆、香港。政要和政要的依附者吃饭、磋商、失败、丢掉性命。《罗曼蒂克消亡史》在1937、1941、1945几个年份之间跳转;《无名》以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为一个中心点,从1938、1941、1945到1946年,故事发生在广州、重庆、上海、香港。如官方介绍,电影讲的是直至抗战胜利前夜,“周旋于重庆、汪伪、日本间谍机构之间”,“在走向胜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党的秘密战线上那些无名英雄。”
程耳喜欢玩结构的艺术,倒叙插叙,都很自如。《无名》开头,不知道是主角还是配角的人物短暂亮相,有人看向镜头,有人坐在茶室,有人对镜子打领带,有人穿着军装,尸体横在郊外,脸孔埋在草地。到片尾,我们才能拼凑出那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