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重症救治如何破局

如何利用国内外的经验因时制宜,渡过最艰难的重症高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2年12月31日,上海,120急救人员将患者转运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  图/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2022年12月,在“二十条”和“新十条”等防控优化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所言,过去三年里,“国家和政府一直把大家严密地保护起来,尽可能减少感染的人,早期发现,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把这些脆弱人群都保护了起来。”因此,公众在过去三年对新冠感染后的情况了解不多,甚至许多呼吸、感染和重症医学等科室的医生,都是在最近才加深了对新冠重症诊断和治疗的了解。此外,全国各地对新冠重症患者的规范治疗面临着专业人员、设备和床位紧张的难题。

“我每到一个地方,我们的说法都是得从零开始,都要重新开始培训。我们从事重症、危重症救治的医务人员,除了有勇,还要有谋,我们要规范救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2022年12月27日的一场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培训中说。

2022年12月2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生在急诊大厅诊室中为患者诊疗  图/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面对全国各地不断累加的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医疗系统、公众认知、药物的使用和研究,不仅要用好过去三年的经验,更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因时制宜,摸索出破局之道,渡过最艰难的重症高峰。

“专业需求集中,对同类设备要求高,相应专业人员相对短缺”

在2022年的最后半个月,《南方人物周刊》联络了多位2020年武汉疫情时在重症病房参与救治的医生和护士。近一个月,他们都正投身于最焦灼的重症救治工作中,除了一位知名的湖北呼吸专家——他正因新冠感染在病房里接受治疗。

他们大多曾在过去三年里奔赴不同城市救治新冠重症患者,这其中累积的经验,多体现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一位国内权威的重症专家向《南方人物周刊》总结道,2022年冬的工作与2020年初相比,最大不同就是治疗方法和理念的变化。“不再像2020年那样摸索。我们的指南越写越清楚,也非常客观有效。所以其实我们的打法在变,节奏感在变好,也规范许多。当然可能这也只限于有新冠重症救治经验的医生。”他说。

不过,当前全国各地对新冠重症患者的规范治疗仍面临诸多难题,最主要的就是专业人员和相应的设备、床位的短缺。华中地区综合排名第一、当前在武汉收治最多新冠重症患者的同济医院的院内工作总结指出:“重症累加爬坡冲击医疗救治底线,重症合并新冠或因新冠急性而加重者约占三分之二,快速调整处置以稳定基础病很重要。以病毒肺为主所致重症虽然约占三分之一,但专业需求(呼吸及重症)集中,对同类设备要求高,相应专业人员相对短缺。”

焦雅辉在2022年12月27日介绍,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有创呼吸机有13.1万台,无创呼吸机有15.7万台,监护仪有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有5.8万台,床旁血滤机即CRRT有2.4万台,血液透析单元有16.7万个,体外膜肺氧合机即ECMO有2600余台。

在采访中,杭州、武汉、北京、南京等地均有重症医生反映设备不够。“不仅呼吸机,连CRRT都不够。”一位大型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刘琪(化名)告诉《南方人物周刊》。

焦雅辉亦曾公开强调,相关部门将要求区域之间建立协同支援制度,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仅仅两天,刘琪分管的16张重症监护室床位全部收满,插管病人多,还有两个用高流量吸氧。她向我们描述了2022年12月31日凌晨两点的惊险抢救:守在监护室里的医生发现一位患者的氧压不够,立刻有麻醉科医生帮助进行球囊鼓肺,同步联系医院氧气间,启动床边氧气钢瓶,患者度过惊险一刻。

在新冠疫情初次暴发的武汉,医院供氧不足曾是个普遍问题。在2020年1月的金银潭医院,因为从未收治过那般多需要呼吸机的病人,医院不仅供氧量不够,还会在每天深夜12点和早上7点左右,突然掉氧,遂有患者因为短时间缺氧而死亡。率先援汉的上海医疗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断向国家反映,要求改善金银潭医院的供氧系统。两周后,金银潭医院原有的6立方米供氧管被改成两倍多的15立方米供氧管,解决了由于氧压不稳而导致的呼吸机不稳。

刘琪在2020年曾支援武汉,她知晓一旦医院短时间内收入大量新冠感染患者,很可能出现供氧不足。哪怕她所在医院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里位列前十,也很难应对当下这样高强度的用氧需求。

“我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和医院确认过供氧,都说可以。但因为没有真的这么快收满过,实际上还是不太稳定。只有真的开出来(病房),才能知道供氧能力是否可以。”为了避免因为氧压变化出现意外,刘琪在每个病房里都加了氧气钢瓶,并尽量减少高流量吸氧:呼吸机每分钟的气体流量是10L-20L,而高流量吸氧是60L/分钟。“每次我们去各地抗疫巡查的时候,都会提出保证供氧量的问题。我自己现在也是插管病人多,不用高流量吸氧,拔管后尽量用普通供氧。医院目前也在改管道,建氧站。”

2021年8月,日本东京因新冠肺炎患者增加而出现医疗挤兑时,亦曾在东京市内建立氧气站,供居家疗养中要求紧急送医的新冠患者吸氧。

2022年1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急诊ICU阳性病区,医生对一名患儿进行检查。12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