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规背后:土地出让收入虚增,“三公”经费多地上升
个别地方甚至已经形成摘牌土地—缴纳土地出让金—闲置土地—政府无偿收回土地的循环,“财政收入严重虚增,土地利用极为随意,影响十分恶劣”。
2021年,17个地区省(市)本级的“三公”经费决算费用同比上升。
责任编辑:张玥
2022年10月14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信息来自通知第八条,“防止虚增财政收入”。
财政部要求各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此外,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研究政策。”付迁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他是南方某县级城投公司的董事长,“过去几年土地市场不景气,城投平台举债储备土地、通过购地虚增土地出让收入的行为,已是常态。”
“注水”买地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33704亿元,同比下降28.5%。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民营企业拿地意愿不强,央企与地方国企成为了今年的拿地主力军。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拿地金额里,央企与国企占比创下新高,为71%。首轮土拍中,仅地方国企占比就达到43%,第二轮土拍时,提升至47%。
多位房地产行业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今年部分地区的国企是底价拿地,起到托底的作用。然而,也有城投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变相推高了土地价格。
“比如这个地就值3000万元,我们拿下来的价格可能是1亿,把土地价格抬高。”付迁解释,土地账面价值高,合作开发就意味着占的股份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