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踪大巴山:家族百年迁徙史的田野考察丨游在中国⑥

何其幸哉,路途行驶的漫长与惊险,都没有阻挡我终于找到了这支家族的下落。

在一路追寻的途中,我感喟生命的坚韧。在260多年前,吴在明不管因为何种原因,毅然率领全家背井离乡,竟然跋山涉水了近两千多里地。

责任编辑:杨嘉敏

中国文化相对于世界文化而言,最有特点之处是数千年无间断的传承,其中,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个性的一环。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民间宗谱是对国史、地方志之类官方修史的一种重要补充。虽然因修谱者的原因宗谱质地参差不一,但不可否认几乎每一部宗谱中都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例如,几乎所有宗谱中都有家族迁徙的记录,可为宏观移民史的补充和注解。2019年春节期间,我因考察一个湖北吴氏家族的迁徙驱车赴鄂进行田野追寻。

己亥初二早上七点,我从蕲春漕河镇出发,经麻城由导航指引一路向西,前往鄂陕交界的郧西。路上时有晨雾、时有小雨,但没有堵车,沿着福银高速(G70)一路行驶。过了襄樊,接近武当时,高大的重峦叠嶂开始出现,并以浓重的深色慢慢向我逼近。从未到过的武当山近在咫尺,但却不能让我须臾放慢奔向郧西的车速。

下午大约3点半抵达郧西,看一下里程表,从蕲春至此,开了643公里。找宾馆住下后,见天色尚早,又急急忙忙赶往60公里外的上津古镇。因为,后来郧西吴氏族人有些人迁到了此地,另外,这里有着郧西年代最早的天主教堂,据说汤若望曾在郧西一带传教。不晚于清代嘉庆年间颁布的吴氏家法,对族人入教有着非常明确的惩治条法。此在国内宗谱家法中,不敢说仅见,但也应是比较少见的。

冬日浓雾天中,鄂陕交界郧西县吴家扒的土地庙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上。 (吴霖/图)

蕲春(木季)柘林始迁祖吴正华殁于康熙十三年(1674),享年64岁。生于顺治二年(1645)的长子吴国昌殁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享年74岁,这一年,他最小的弟弟吴国钊52岁。吴国钊为这个家族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回到江西老家寻根问祖,并创修了蕲春吴氏族谱。山河阻隔,在蕲春与永修的一往一返,路途注定是很艰辛的。

长房吴国昌有子三:应本、应松、应新。从宗谱看,吴国昌的妻子陈氏与应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