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风华:聚力共筑“健康中国”

十年来,在一同迈向“健康中国”愿景目标的征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现了更多优质资源的供给,建立了更完善的诊疗体系,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医护人才,也得到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公众对慢病诊疗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深度老龄化和慢病年轻化趋势,更令社会层面的慢病防控形势刻不容缓。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底,2.64亿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两成[1]。慢病患者多达5亿,超过三分之一为老年人[2]。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文件,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呼吁改善个体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特别为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这两大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划下了重点。可见,慢病防治已成为全民共建“健康中国”的当务之急。

在守护心血管和骨健康的战场上,学协会、医患、企业等各方聚力加速整十载,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大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健康中国”和“健康老龄化”的政策呼吁下,“预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全生命周期患者管理路径形成,针对风险事件提前“排雷”、可持续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协力合作,“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成型;社会各界凝聚力量,以精细多元的慈善公益举措,织密织牢一张医疗保障的安全之网。

站在新节点回望这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稳步迈向“健康中国”的愿景曙光。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实现全生命周期患者管理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预测,在“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占比将达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3]

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将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且病程长的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领域。

骨质疏松症与增龄相关,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中国约有8,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绝经后女性占九成,高达7,000万人[4]。虽然发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随着骨量不断丢失,会引发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症状。其中,脆性骨折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也是老年骨松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因。

心血管疾病则被视为国人的“第一大杀手”,约3.3亿患者中[5],每年就有高达400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6],其中超过一半(61%)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7]

由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所引发的脆性骨折、脑卒中等危险事件,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21,070元[8],这一数额还在持续攀升;脆性骨折导致的住院治疗次数及费用更高,据预测,至2035年,我国用于脆性骨折的医疗总开销将高达1,320亿元[9]

“老年人大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