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老,忆小杨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赵蘅所撰的《我的舅舅杨宪益》(中译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全书以日记的方式,叙述老人生命中最后十年的事迹,看似生活上不起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透过作者朴素而深情的笔触,一一呈现出玲珑剔透的面貌。看这本书,就像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时间隧道,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向前,逐渐地,光线明亮了,许多记忆里模糊朦胧的角落,都在刹那间变得清晰可见。
说起杨宪益伉俪,我早在1985年就认识了。那年我以香港翻译学会执委会成员的身份,随团访问北京文化界的前辈,认识了许多译界先驱,包括钱锺书、杨绛、罗新璋、叶君健、叶水夫、卞之琳等,不清楚为什么,别人都是在会议室中正经八百交流的,偏偏热情好客的杨宪益却招呼整团人马上他家玩儿去了。记得那天刚走进他那位于外文局百万庄的宿舍不久,杨老就指着长几上一堆大大小小的美石,叫来客每人各挑一块。如今看了赵蘅的描述,才知道原来杨老这辈子最爱到处逛,搜罗各种文物饰品,例如到潘家园去拣石头,买了又喜欢送人,每次有亲友小辈等造访,都会叫他们去书房里拿书挑石头。那次我挑选的玉石,已经差不多快四十年了,如今还放置在客厅的层架中,安然散发出温润闲逸的光泽。
记得认识杨宪益不久,他就告诉大家,千万别把他当什么老前辈,他可不认,反之,他喜欢我们叫他小杨,因为当年在牛津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听惯了。这小杨可是才智过人,别人上牛津,得在中学里先学希腊文、拉丁文好几年,他到英国后补习了五个月,就考上这所知名学府了,由于太年轻,学校要他再修读一年,才可以正式入学。那时候钱锺书也在牛津,不过比杨宪益年长。小杨在课余参加了“中国学会”,不久还当上了会长,并且在会里认识了出任秘书的英国姑娘戴乃迭,成就了三生石上一段脍炙人口的宿世姻缘。
戴乃迭年轻时非常漂亮,那清丽端庄的容貌,活脱脱就是英格丽·褒曼2.0(两人只相差四岁,几乎可以认作孪生姐妹),父亲是传教士,乃迭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七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