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虚拟人:一场游戏一场梦

虚拟人的“灵魂”是什么?行业热潮为什么会发生在当下?早已有的技术为何走到今天才成为风口?当资本的热钱涌入,给创业者带来曙光的同时,风险、泡沫也随之而来。

这是一个关于造梦的故事,一群人在代码和程序的世界里穿梭,走过一条孤独的探索之路,曾经被拒绝、被质疑。科幻电影如同启示录,把那个关于人类未来的梦描绘出了无数种可能,而在现实中,技术上每向前走一步路都是艰难的。人们警惕AI具备人格、反叛人类这样遥远的问题,却忽视了近在咫尺的风险。

当下,或许是过去多年来离“梦”最近的时刻。虚拟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们走向未来的步伐。它受到追捧,也正因为切中了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它如同一面镜子,人类通过成为虚拟人的“造物主”在镜子里照见自己。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周建平

插画 / 卢俊杰

摸索、质疑

在虚拟人领域,2014年和2022年是两个世界。

在2014年之前,类似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是主流,微软也在做解决问题的助手“小娜”,但很快,他们改变了想法,决定赋予AI性格和情绪,于是在2014年,聊天机器人“小冰”诞生了。当时小冰团队还在微软内部没有拆分出来,现在回想“小冰”诞生的最初,小冰公司CEO李笛说,就像是《格林童话》中的故事:一对兄妹,在皎洁的月光下,撒着面包屑作标记越走越远,因面包屑被小鸟吃掉而迷失在森林中,却意外地发现了藏着宝藏的房屋。

体现在技术上,小冰与当时的主流逻辑不同,当时封闭域是主流,对话被限定在某个范围内。小冰自然语言处理采用“开放域”,即内容不受限,体现在产品上则是“闲聊型”机器人。“行业没人做,也很少有人认同。”李笛回忆那个时刻,还有人专门写了一篇长文《人工智能需要情感吗》来批评。

小冰公司CEO李笛与小冰框架下的虚拟人合影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

第一代小冰在微信上线不到三天就被封杀,微信认为它涉及模拟用户操作、诱导用户拉群等违规行为——不到三天的时间,小冰被微信用户拉进了超过150万个微信群。直到2015年8月,小冰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重新上线。

早期探索者中还包括技术和内容领域的从业者,他们的路径不同,但都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

2017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 X,公布了面部捕捉技术,并开放工具包,促进了虚拟直播概念的兴起。也是在这一年,云舶科技CEO梅嵩从游戏公司蓝港互动离职,开始视频动捕技术创业。2018年,日本虚拟主播公司彩虹社成立,B站虚拟直播频道出现。

市场痛点在于,当时的动作捕捉技术只解决面部控制,身体则不行,而专业动捕设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大部分普通人只能选择仅能动脸的“纸片人直播”。梅嵩决定将视频动捕技术落地到虚拟直播领域,让用户仅下载软件,用百元级别的单个普通摄像头,实现实时视频动作捕捉,低门槛拥有一个虚拟人外形。在他看来,虚拟人的普及性尤为重要,即人人皆可虚拟,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

但实现并不容易,作为当时唯一一家在做视频实时动捕的公司,他们没有参照物,只能不断试错,且研发周期漫长。当时梅嵩和CTO陈敏自掏腰包创业三年才获得一个初步产品“小K直播姬”,此后他们又经历了一年的研发,最终上线。

2018年,次世文化推出国内第一部真人+动画交互网剧《戏隐江湖》,由此开始虚实交互的探索,并在国内首次推出明星虚拟形象,如迪丽冷巴、韬斯曼。

那时候,少有人关注虚拟人。次世文化CEO陈燕回忆,有投资人当面直接给出了判断:伪命题,不存在价值,市场规模小,作为一个附属产品不值得投资。他走访客户亦是碰壁,“从娱乐、广告到消费等各个当红领域的公司都跟我们say过no。”

“我在内部说要投娱乐科技,大家第一反应是你要投游戏吗?还是动漫?”GGV纪源资本执行董事罗超回忆,2019年,公司内部立项看娱乐科技赛道,虚拟人是这一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早期也曾担忧这一领域是否会一直小众下去。

2020年,小冰从微软分拆独立。有投资人曾向李笛提出疑惑,为什么不做“有用”,而是做“有趣”?无厘头、插科打诨看起来并无意义。这也是早期一直围绕在小冰周围的质疑:她有用吗?

热钱涌入后:繁荣与泡沫

行业是突然热起来的。2021年,Roblox上市带来的元宇宙热度,让虚拟人被赋予“元宇宙第一批原住民”的期待。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全年,国内一级市场虚拟人相关投资约16 笔,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数千万美元不等,新增虚拟人相关企业超6万家。2022 年开年第一个月,虚拟人领域近百起融资累计超4亿元。速途元宇宙研究院预计,至2025年,国内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40万家。

2022年7月28日,北京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工作人员在元宇宙体验馆展示虚拟数字人技术  图/中新社

其他行业开始向虚拟人领域迁徙。“很多时候一些领域的兴起是因为另一些领域机会太差,虚拟人成了解决行业生存问题的突破口。”陈燕举例,影视行业低迷、游戏有版号问题、线下演艺文旅受限,致使一批影视特效公司、动画制作公司、游戏公司等开始进入虚拟人领域,这是看似离他们原本的路最近的方向。

李笛向《南方人物周刊》总结,目前做虚拟人的团队主要分三类:第一类,偶像运营出身,后来做虚拟偶像运营。他们有明星运营经验,通过衍生品、粉丝应援、广告等获得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