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戴电子手环?“数字化”防疫惹争议

防疫场景下,佩戴电子手环带来的限制与歧视更多,还是安全与便捷管理更多,就像一只天平的两端反复拉扯。

“目前通过智能手环进行体温监测的技术已比较成熟,利用红外传感器+芯片+算法即可实现,但是精度还无法达到医疗级,存在一定的误差。”

防疫用的智能穿戴设备除需要做3C认证、电信入网许可证以外,还需要办理二类医疗器械许可,相关资质办理下来最快需要4-6个月。

责任编辑:曹海东

2020年11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款香港企业研发的居家隔离检疫手环亮相展会。据悉,这款手环可配合APP设立电子围栏,在保障使用者隐私的同时,确认用户处于固定地点。 (中新社 张亨伟/图)

是体温监测“神器”,还是疫情防控“镣铐”?一度被奉为高新科技时尚潮流的“电子手环”,最近掀起了一场争议。

2022年7月13日,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社区的张矛,在解除居家隔离的两天前,收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发放的“电子手环”用作体温监测,要求除洗澡、充电外24小时佩戴。

当晚,张矛在微博上发布的个人经历登上热搜。他提供的产品照片显示,发放给居家隔离人员的“多体征感知设备(电子手环)”没有通过国家3C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标识。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至少有4位中风险区返京市民在微博上分享了与张矛相似的经历。他们均被要求佩戴电子手环,涉及北京市昌平区等区的多个街道。

对此,南方周末记者拨打了北京市12320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未接到强制要求居家隔离人员佩戴电子手环的通知,可能是属地各社区的防疫要求,但确实接到了一些市民投诉。

张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7月14日中午,社区工作人员已上门回收了电子手环,“说是市民投诉太多,且电子手环的外包装没有塑封膜,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实际上,电子手环用于疫情防控并非新事。早在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香港卫生署已要求居家隔离人员需佩戴一种电子手环,以确保在家隔离。2022年7月15日起,所有居家隔离的确诊者也须佩戴电子手环,以便监测其行动范围。

“香港的电子手环没有测温功能,只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让确诊者更自觉遵从居家隔离。”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上海、广州、浙江温州、内蒙古呼和浩特、通辽等内地城市,集体温监测、轨迹查询、风险区提示等功能在内的智能防疫“电子手环”也早有应用案例。适用场景覆盖学校复课、企业复工复产、风险地区人员居家健康检测、冷链运输等闭环管理人员健康管理等。

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组织召开专家视频座谈会,强调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既避免“过度防控”,又防止“放松防控”,要借助“互联网+”、数字化、社区化推动传统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激活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

“佩戴电子手环只是针对特殊人群在特定时间内的一种便捷管理手段,希望公众的理解不要过于偏激。”创办于2020年2月,专注从事智能防疫预警手环研发的广州芯耀科技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