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感情慰藉
一个制度还不健全,常常要强调领导人角色的国家,是有些可悲的;但很多人会庆幸,在劫难连连的一年,在社会转型的巨大阵痛中,我们曾有过一位可以作为感情慰藉的总理。
【新君王论】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选出总理温家宝作为“年度人物”,我想没有几个中国人会对此提出异议。
正如《南方人物周刊》所说: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几乎所有事件背后,我们都能看到温总理的身影。他以沉毅、果敢的形象,呈现出我们国家在社会转型期的艰难努力……
我想,他在雪灾中的火车站、四川地震灾区等地方的身影;他紧握救援员的手,拜托他们要救出更多的孩子的嘱托;以及那句“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的深情安抚,将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一次,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课堂上介绍那位擅长沟通,尤其精于讲笑话的“阳光总统”里根时,有同学问我,究竟中国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现一位类似的风趣幽默的领导人呢?
我回答说,两国国情不同,中国人的苦难太多、历史包袱太重、民族伤口太深,所以如此举重若轻、活泼开朗、阳光灿烂的领导人,不会适合中国国情;相反,温家宝那双总是给人感情丰富甚至热泪盈眶感觉的眼睛,温情、仁厚的磁性嗓子,以及体贴、关怀的慈祥爷爷形象,才最符合同胞的感情。
恰恰就是这种慈父角色,在中国过去大喜大悲、跌宕起伏,也是灾劫洗炼的一年,抚平了民众的感情,愈合了他们的伤口。
我记得,2003年年中,香港历经SARS肆虐后初愈,温总理访港,特地到重灾区淘大花园走了一趟,探访一户因SARS痛失亲人的家庭,他对丧偶的户主郭先生说:
“你的夫人过世了,我们心里都很难过。我特意来看望你,……你又做父亲又做母亲,很不容易啊!……(你的)孩子将来会很有出息,你将会告诉他们,他们生下来就经历了一场磨难……”
温总理就是如此体恤民众,不但开解了这户无语问苍天的罹难者家属,亦为更多的香港同胞,抚平了SARS带来的种种生离死别下的情感创伤。这样一幕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
我想,这正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最需要的感情慰藉。
那些举国哀痛的时刻,正是一个政治领袖展现出何谓领袖风范的时候,尤其是要懂得如何为国民疗伤;在那种言语无法表达内心伤痛的时刻,其实也正是最需要言语抚慰的时刻、政治领导责任最为重大的时刻。
过去一年,国家遭逢劫难时,温总理守候在一旁,帮助国民走过生命中的幽谷。
温总理提过,他放在床头的一本书,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撰写的《沉思录》,他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奥勒留在公元161年继位成为罗马皇帝,但甫上任便面对一个战祸连连、天灾不断和千头万绪的摊子,为了挽狂澜于既倒而四处奔波,心力交瘁。我想,这也是我们温总理过去一年的写照,为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而疲于奔命。
起先是年初的雪灾,接着是年中的地震,由长沙、广州挤得水泄不通的火车站,再到都江堰、绵阳、北川、映秀哀鸿遍野的灾难现场,温总理马不停蹄,与时间竞赛,就是为了争分夺秒,推动庞大却笨重的国家机器,投入救人、救灾的艰巨工作当中。
其实要操心的,又岂止是几场天灾,还有开放改革30年后,浮华背后逐渐暴露的危机。追求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草根小民被边缘化、企业为求利润而不择手段等社会问题,正慢慢浮现。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若不小心处理,社会随时会被撕裂。毒奶事件、群体事件等,只是冰山一角。
30年前,有鉴于处境严峻,为了生存,中国必须先考虑经济现实而不是道德和种种人道主义理想,于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一条“发展至上”的道路;但30年后,国民经济逐渐进入小康阶段,恰是暂缓发展步伐,重拾人文关怀的时候。
“胡温新政”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台阶的。其核心管理哲学:“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及“情为民所系”的“新三民主义”,重新关注在发展中被忽略的弱势社群,那些探访艾滋村、矿井工人等的访贫问苦之旅,比起以往种种伟大的理论,或许更有人情味。中国如今最需要的,也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新培育人文关怀。
而温家宝总理恰是这种同胞所急需的苦难中的感情慰藉、社会转型巨大阵痛中的希望以及两极撕裂下的粘合剂。
去年9月,温总理在出席联合国会议时,用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达心意,并说:“我今年已经67岁,我今后将把最后的精力献给我的国家和人民。”
我想很多信赖总理的同胞,听到这些话自然心头一宽,但只要想起一位67岁的老人家仍要如此鞠躬尽瘁,又不免有点难过。
从长远来说,一个制度还不健全,常常要强调领导人角色的国家,是有些可悲的;但从现实的情感层面而言,相信很多的中国人心里会庆幸,在劫难连连的一年,在社会转型的巨大阵痛中,我们曾有过一位可以作为感情慰藉的总理。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