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汉阙:荒草古道,斜阳西下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如今,能真切展现我们眼前的汉代地面建筑,唯有汉阙。它讲述着汉家天下的荣光,它倾吐着帝国落幕的悲凉。

责任编辑:杨嘉敏

我最早知道汉阙,是读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断强化我对汉阙印象的,是苏轼《水调歌头》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汉阙,弥漫着古拙之风,散发着凛然之气,闪射着华夏之光。于是,荒原上、夕阳下、古道边,一座座遗世独立的汉阙,便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如今,能真切展现我们眼前的汉代地面建筑,唯有汉阙。它讲述着汉家天下的荣光,它倾吐着帝国落幕的悲凉。

被梁思成称为“汉阙中唯一逸品”的冯焕阙 (马恒健/图)

汉家魂魄

金戈铁马声渐远,汉阙曾照千古月。所幸的是,全国仅存的近五十座基本完好的汉阙,过半在巴蜀。于是,我走近汉阙,拜谒“汉魂”(王朝闻语) 。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对阙如此详解:“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也,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

通俗地讲,所谓阙,是矗立于宫殿门前或陵墓神道两旁的碑状建筑物,用以显示宫殿的庄严和陵墓主人的威仪。在建筑群中,阙起着重要的界限作用,告诉人们非请勿入。由于阙高高在上,也作远望之用。

新石器时代,部落聚邑常在墙门豁口两侧,建设防御性岗楼,这是阙的雏形。这时它还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周代,已经可以筑造大型的城门,阙的防御属性大大削弱,逐渐演变成门外的威仪性建筑。秦统一天下后,以阙来标识重要建筑的习惯被保留下来。由于在秦始皇陵里也发现了陵阙,人们认为阙已经与丧葬活动产生联系。

在汉代,阙被赋予了重大政治意义。未央宫壮丽的北阙,成为官员、百姓上书、请愿、庭争、请罪之处,甚至悬敌酋之首于此,以昭示武功。阙庭、天阙,成为朝廷的代名词。

“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汉阙,曾经是英雄豪杰的向往,曾经是仁人志士的寄托,曾经是泱泱中华的象征。

于是,汉代的阙,逐渐独立为纪念碑性质的建筑。阙上的榜题、画像、雕饰,彰显阙主的功业与美德,并且以明确的墓阙制度,彰显墓主的身份地位。如今学者一般认为,普通官员用一对单阙,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用一对二出阙,皇帝用三出阙。

因此,汉阙上的浮雕、铭文,既反映了时代风貌、历史故事,又集建筑、雕刻、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被誉为“石质汉书”、“汉艺精粹”。

汉代高大巍峨的城阙、宫阙早已不存。“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元代的马致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