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走向矿山|有为青年说
乘坐“猴车”(单轨吊车)下距离地面585米的工作面,又黑又深的矿井之下,黑暗中只露出一排白牙的一人,不时喊着:“怎么还不到,我害怕。”
这是2015年的综艺节目《了不起的挑战》中的一幕。
阴暗潮湿的工作环境、穿着黑乎乎的工作服,满身满脸的煤灰……7年过去,提起煤矿工作,这也依然是人们的固有印象。
在2013年加入煤矿企业,成为一位“煤矿人”之前,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专业毕业的凌鹏涛,对煤矿的印象也是如此。
研究生去矿山
出身陕西农村的凌鹏涛,父母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这对从土里刨食的父母,辛辛苦苦供出了一位“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这在当时也成了他们村子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和很多同学一样,刚毕业的凌鹏涛,远离了家乡绵延的大山,前往南方城市,加入一家行业龙头企业。
和很多同学不一样,这个吃得苦耐得劳的农村娃,凭着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特有的拼劲,刚加入公司就一头扎进了变频器研发,在第一年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
凌鹏涛成了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在他身上有了具体的答案。而学业有成走出家乡的“山”,也成为很多世代耕种的农村家庭来说,对未来生活想象时,最为“体面”的选择。
▲留在大城市“坐办公室”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第一选择(视觉中国/图)
这一切对凌鹏涛来说都充满了盼头——一份不错的收入和职业前景以及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但计划总是追不上生活变化的脚步。
一年之后凌鹏涛的孩子出生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也源于对故土的热爱,凌鹏涛在和家人商议后,决定返回老家。
也正是在这时,机会来了。
为了解决过去“吃肥丢瘦”的落后采煤方式,提高资源利用,同时改善工人作业环境、提高安全生产,2012年,红柳林矿业公司建成全国首个7米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建成,也意味着矿山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2013年,伴随着红柳林煤矿智能化的布局,红柳林向一批凌鹏涛一样的高学历人才抛出了橄榄枝。
就这样,凌鹏涛来到了矿山。
为摆脱“眼高手低”的学生标签,尽快融入煤矿这个行业,凌鹏涛做了不少努力。“把自己的心态各方面放低,然后你就去干活就干活,然后就是要做啥就做啥”,加入机电队的他,也始终不改创新热情,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注意观察,结合自己多年所学,研究自己能做一些小创新,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日久见人心,认真、踏实的学生们,终于赢得了老工人的信任,也为红柳林带来了新的变化,焕发着新的生机。
随着越来越多“凌鹏涛”的加入及热情,红柳林逐渐焕发着新的生机。
十年磨一剑的创新之道
井下人越少,越安全。
凌鹏涛提起自己做的第一个创新,还记忆犹新。
红柳林公司井下100立方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有人值守、下井操作,值班人员需要三班倒,每一个班都要派一个岗位工在这地方值守,负责巡检设备的运转状态。但是,矿井之下空气中飘浮的煤尘和皮带的嘈杂严重影响着值班人员的身体健康。
凌鹏涛设想,能不能实现排水系统的远程监控,实现人不用下井在地面上进行操作。面对外部厂家高达80万的报价,凌鹏涛决定自主开发。从构思到联系厂家,技术咨询,到准备材料,编写程序以及各种硬件准备,凌鹏涛和员工们一起下井安装,反复调试,两个月之后,终于实现了井下100立方排水硐室无人值守,有效地改善了员工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
▲自动化设备有效改善了煤矿作业环境(红柳林矿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图)
作为红柳林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无人化项目,这也给了凌鹏涛这些年轻的“煤矿人”创新的信心与勇气,也在红柳林内部掀起了创新的高潮。
2017年,红柳林矿业公司推出鼓励基层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工作室。创客总站、创客分站、创客小组以及应用研究课题组、大师工作室……一批创客平台在红柳林内部建立起来,“人人都是创客、事事皆可创新”变为流行。红柳林矿业同时不断完善全员创客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制定《全员创客管理实施办法》,成立全员创客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创客内容、创客项目推广应用流程、创客薪酬等,使青年员工参与创新的人数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创客管理体系。创客评审委员会的成立、创客创新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基层普通员工也能当上“创新状元”。
红柳林内部不断完善的鼓励创新的机制,鼓励着一线工人总结生产经验,进行“小发明”、“小研究”。在红柳林之外,整个煤矿行业也掀起了自主创新的热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发布的《2017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行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5项、中国专利奖14项。伴随着行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面临新背景下煤矿行业发展的新需求,2019年10月28日,应急管理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联合出台《关于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要求,煤矿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要达到30%以上。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加入,转型的时刻到了。
从智能化中学习智能化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吹响了煤炭工业向智能化进军的冲锋号,标志着煤炭工业迈进了实现智能化的新阶段。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矿山安全监察局联合发布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提出了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
煤矿智能化正成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煤矿的智能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超前规划、明确目标。煤矿又和其他的工业场景不同的是,其设备种类更繁多,系统更加复杂,实际操作面包含地上和地下,面临生产、运输等不同的系统,需要先让这些设备联结起来。
面对更加复杂的智能化改革,如何才是正确的智能化建设?又如何将高精尖的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煤炭工业上来?
这一次相信“会学习才能会工作”的凌鹏涛有了新的创新伙伴。
2021年,华为“煤矿军团”进驻红柳林矿业,20多人长期驻扎红柳林和一线员工直接交流,同时,还有100多人的团队在总部远程支持,帮助红柳林共建智能协调矿井。
在初期和华为云的“煤矿军团”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凌鹏涛总会想到刚加入红柳林时的自己。彼时的他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矿山工作经验,当时的老师傅会在一线的作业环境里给到一些经验建议。
此时的华为云拥有全球顶尖的工业互联平台和思维,但在进行煤炭行业应用时,煤炭行业复杂、庞大的各个系统还需要进行实际业务跟场景的深入应用。以煤矿生产系统为例,在矿井里的各类采掘、运输、环境监测等设备多达数百种,井下大大小小各种业务系统超30个,进行智能化转型,需要首先消灭各个系统的信息孤岛,简化平台建设。
凌鹏涛和华为云的伙伴们一起扎根矿山,在一次次和一线工作者的碰撞中,不断完善方案,共同在煤矿智能化的学习中建设智能化。2021年9月,红柳林矿业基于华为云Stack提供的基础IaaS、物联网、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治理、ROMA等众多的云服务,深度融合矿业OT生产和IT支撑系统,构建了行业首个煤矿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200种采矿设备、10000+设备数的建模、35类OT系统接入和数据采集、400个矿区业务模型构建,十万级指标实时计算,提升应用开发效率50%。目前通过红柳林智能矿山云平台,消灭了各个系统的信息孤岛,矿井生产调度、安全管理、机电运输等系统数据统一“入湖”,并汇聚到“太空舱”上的综合管控平台。
▲智能化转型后办公室轻点鼠标一键启动成为可能
生产环节的数据联通之外,在红柳林矿业,智能化改造随处可见,例如APP预约矿车下矿井;矿工在矿灯房排队“刷脸”,认证成功的同时,智能充电柜柜门自动打开……,一个全方位的智能化园区正在黄土高原扎根。
6年前的凌鹏涛凭借自我的一身锐气,钻研出了“自动化”系统,帮助机电队的工人们免于井下巡视,在更安全的地面即可工作。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凌鹏涛和华为云的伙伴们,基于红柳林智能矿山云平台的统一管理,操作人员在地面“太空舱”控制室,点击鼠标,即可一键启动地下的生产操作,有效改善工人的生产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
结语: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愈发澎湃,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加速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全球产业开启了一次全新的“数智转型大航海”。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创新”是最根本的动力来源。需要企业和第三方平台,砥砺共进,共同发挥技术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探索煤矿智能化发展新模式,撬动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新支点。
伴随着行业智能化转型带来的创新升级、技术升级的要求,煤矿行业等传统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智能化人才既要熟悉煤矿生产工艺,又要了解自动化、智能化知识。正是诸多例如凌鹏涛一样的有为青年,勇敢加入传统行业,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正用年轻人独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实际生产中实践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为行业升级贡献力量。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