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吃香喝辣”、马路杀手减少,人类封控在家,动物作何反应?

封控之前,貉粪便里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梭子蟹这类川派或本帮美食,跟着人“吃香喝辣”。封控期间,居民产生的垃圾大幅减少,并且严格闭环处置,貉只好努力在野外觅食,粪便中植物果实和籽粒的成分增加了。

责任编辑:汪韬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马来西亚彭亨州,猕猴玩路人留下来的口罩(视觉中国/图)

貉,这种长得像小黑狗的野生动物是上海“原住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常年观察貉,通过分析貉在上海封控前后的粪便,研究团队最近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封控之前,貉粪便里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梭子蟹这类川派或本帮美食,跟着人“吃香喝辣”。封控期间,居民产生的垃圾大幅减少,并且严格闭环处置,貉只好努力在野外觅食,粪便中植物果实和籽粒的成分增加了。

貉的本性温和,也很怕人。 (王放/图)

封控、lockdown,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国内外的动物研究者获得了难得的研究机会——当人类待在家里时,野生动物将作何反应?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环境历史学家Peter Alagona的新书《偶然生态系统》讲述了野生动物如何在城市里求存,逐渐改变自己的食性和习性。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0年疫情暴发时,他觉得故事会很简单:人类的悲剧会为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带来幸福,它们得以不被人打扰,有了更大的迁徙、交配、繁殖的空间。但经过两年的观察,他发现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福祉有着深刻复杂、令人意想不到的关联。

貉:密度比封控前下降

貉一度在上海市区销声匿迹,近几年又重新回到一些小区安营扎寨(查看南方周末报道《从人貉之争到人貉之和,城市野生动物应被投喂吗?》)。

上海封控前,王放研究团队的冰柜里储藏了几百份貉的粪便,加以分析可以摸索出貉的食性。鱼香肉丝等美食说明,“很多小区的貉大量地去吃人丢弃的食物,有的貉因此变得很能吃辣”。

封控结束后,研究团队跑了松江区、青浦区的20个小区,又捡回一些貉粪便,植物果实和籽粒的成分增加了,说明它们又重回野性。

不止貉,有人观察到,封控期间,小区里的野猫普遍瘦了,没有了居民的投喂,它们被迫重拾捕猎本领,向鸟儿发动攻击。一些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也高度依赖人类提供食物来源,比如老鼠、海鸥和遍布印度大街小巷的猴子。

貉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但人类的食物太易得到,城市里没有它们的天敌。王放课题组发现,城市里貉的幼崽成活率畸高,种群密度可以达到野外状态下的数十倍。

在城市生态系统里,貉的数量过多,会打破本地生态平衡,给其他物种如鸟类带来生存风险。貉这类野生动物的泛滥也增加了人兽冲突的风险。比如在美国,泛滥的浣熊闯入院落,在木结构房屋里打洞做窝,甚至攻击人类。

人兽冲突虽暂时尚未爆发,但随着貉数量增多,与人打交道的次数可能越来越频繁,伤人的可能性无法排除。此外,还有人担心貉会携带狂犬病毒和其他传染病病毒。

王放团队在一些小区放置红外相机以记录黄鼠狼等野生动物的踪迹,初步分析显示,人类影响减少后,许多小区里貉的密度比封控前有所下降。

另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有晴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