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童年“性倒错”,少儿读物插画岂能“灯下黑”?

人们普遍相信,更容易管理的印刷品出版物审核制度只会较其他媒介更加严格,而教科书和少儿读物又应该是审核最为严格的。然而本次小学教科书插图事件暴露出的问题颠覆了大众的印象,也引发了普遍的社会焦虑,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数成年人作出牺牲和让步维护起来的一个性审核标准相对严苛的“纯净”社会环境,在这种“灯下黑”之下,能对青少年儿童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

责任编辑:陈斌

(视觉中国/图)

近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插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部分人物形象丑陋、猥琐、怪诞,部分网友直指人物眼距过宽、眼裂过小、舌头露出疑似流涎的面部特征很像“先天愚型”。讨论一开始局限于“美”与“丑”的标准上,部分网友试图用“多元审美”等观念对教材插图给人的直观不适感进行解释。

然而,新闻在进一步的传播和发酵中,网友进而发现了远比“审美”更严重的问题——部分插图故意凸显儿童下体轮廓,另一些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当性暗示,这也使平时因为立场和观点不同的许多网友罕见的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将“讨论”变成了一场一边倒的批判。

随着教科书和部分少儿读物中更多的问题得以曝光,人们惊奇的发现,本应是最纯洁、最干净的少儿读物中,存在着相当多性暗示、性倒错、性怪癖的内容,更荒唐的是,部分网友将这些少儿读物中的插图拍照发上网之后,不久就在平台上无法正常显示,也给我们带来了这一事件中最吊诡的悖论之一:连成年人使用的社交平台都认定为“不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