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只要书还在,文化内部就还在流动
1982年1月从普通编辑入行做出版,到2017年9月从海豚出版社社长任上退休,俞晓群的出版人生涯长达35年,到2022年刚好40年。从《万象》杂志,到“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还有“万象书坊”“牛津学术精选”“剑桥学术集萃”……俞晓群是这洋洋洒洒书单后面统领全局的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雨僧
在俞晓群的草鹭工作室见到他时,他也是隔了好久才来办公室。工作室临近望京,附近的费家村上周才刚刚解封。工作室在上海还有个分舵,比北京的更大更成熟。因为上海的疫情,所有员工都在家办公。
退休后的俞晓群决定告别传统意义上的出版。草鹭文化是他和几个好朋友创立的新品牌,“草鹭不是出版公司,是家艺术公司。”这一美妙优雅的涉禽,某种程度上像是一段新旅程的象征——从容自在但又有所跋涉。
还是做书,只是做法和以往不太一样。他在草鹭做的书,选的是国内外的经典,在国外找手工制书的大师,借鉴学习:用上好的版本、译本、插图、版式,再选用上好的纸张、设计、工艺、印装,也根据读者需求,做定制、改装、修缮服务。运行至今,推出了一批经典,《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伊索寓言》《钓客清话》《塞耳彭自然史》《伊利亚随笔》《包法利夫人》等,追随者众。
俞晓群自己设计图像自己追踪工艺。沪上著名文化人陆灏存一套真皮版《书蠹牛津消夏记》,说“一本书放入封套中,书与套封几乎没有缝隙,其中空气慢慢溢出,书会渐渐下降,直至落到封套底部。”要做到这样的工艺并不简单,有一次套封盒子放入书时,没有渐入的效果,封套尺寸没问题,什么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皮子上。牛皮挺实、平整、光滑,可以产生陆灏说的效果;羊皮柔软、细腻,但硬度不够,那年夏天北京阴雨连绵,湿度大,羊皮吸湿,放入套封时就发涩。
这是他此前的出版人生涯中没尝试过的路。1982年1月从普通编辑入行做出版,到2017年9月从海豚出版社社长任上退休,俞晓群的出版人生涯长达35年,到2022年刚好40年。从《万象》杂志,到“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还有“万象书坊”“牛津学术精选”“剑桥学术集萃”……俞晓群是这洋洋洒洒书单后面统领全局的人。
我选的是这条路,就是做基础工作
1998年,病中的翻译家董乐山读到了沈昌文背给他的一包书,其中一本是《海上画梦录》。画册是20世纪30年代客居上海的一位奥地利画家希夫所画,他在上海住了17年,一直住到二战结束,笔下是十里洋场的众生百态。董乐山后来专门写文章记下此书。俞晓群记得的是,《海上画梦录》出版后,在上海办了一场希夫画展,当时上海领导见了他和沈昌文几个,说,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在上海出版,却在辽宁出版呢?
这大概是很多人的问题。当时的辽宁教育出版社在读书界像是横空出世,“新世纪万有文库”一下出了大批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这些书统一做成平装小开本,定价不高,设计朴素,分传统文化、近世文化、外国文化三个书系,每个书系若干辑,一辑十几本到几十本,从1996年至2005年,出了六辑,留下366种书。丛书的总顾问是陈原、王元化、李慎之、任继愈等,学术指导的名单也很厉害,金克木、周一良、傅璇琮、李学勤、徐苹芳、傅熹年、黄裳等等几十位大家。
“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总题目是俞晓群提出来的,志在追随《企鹅丛书》《岩波文库》《人人文库》《万有文库》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游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