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硕:握紧“风筝”,成为风筝 | 2022青年力量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位女性总调度鲍硕(图片由中兴Axon 40 Ultra拍摄)
指令说了千百次,放“风筝”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各号注意,我是‘北京’。”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鲍硕的调度指令中,中国火星探测器飞往浩瀚苍穹,回应着千年前的“天问”。从上行控制到总调度,90后的她一路追梦星辰,护航着深空里的中国红。
当代青年的底色是什么?南方人物周刊携手中兴推出2022年青年力量特别策划,寻找青年榜样力量,致敬勇敢的中国青年。
文 / 特约撰稿 鲁班长
编辑/周建平 rwzkzjp@163.com
“终于在电视上看见我闺女了。”
鲍硕与母亲久违的“见面”,是在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电视直播里。看见女儿出现在镜头中时,母亲忍不住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个母亲为女儿感到自豪的时刻。但只有鲍硕读得懂,妈妈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些许抱怨。
从上行控制和任务规划的操作岗位,到如今的控制中心总调度,工作不满五年的鲍硕已经多次参与到嫦娥任务、火星任务等重要航天工作当中。
深夜里,鲍硕总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着星空,“那一块应该是‘嫦娥三号’着陆区,那是‘小五’挖过土的地方……”当浩瀚宇宙距离自己越来越近,“常回家看看”却成了另一种奢望。
这源于2019年那个有点“莽撞”的决定。
“我一定要开个好头”
2021年2月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首幅火星图像;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身旁传来同事们的鼓掌与欢呼声,而鲍硕依然保持着稳定的语速,继续准确地发布完余下的指令后,才轻轻地来了个“海豹式”鼓掌,又继续投入工作,盯着大厅巨幅屏幕上的任务数据信息,全程快得甚至没有放下过手里夹着的笔。
这一幕被镜头捕捉到,鲍硕带着90后的标签和话题被网友赞上了热搜。彼时,距离她第一次走上调度台仅仅过去了两年——看上去,她冷静惯了,“沸点”很高。其实,淡定不是一日炼成的。
“当时领导向我抛来橄榄枝,问我想不想当调度,我说‘我想努力试试看’。”抱着挑战一下的心态,鲍硕走上了总调度的岗位。
那是2019年,当时的鲍硕只有27岁,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作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以来的首位女调度,鲍硕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这个岗位上,一直都没有过女生,我一定要开个好头。”
从具体的操作岗位换到调度岗位,鲍硕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虽然有着足够扎实的技术基础,但在调度中如何与各点号、各岗位沟通,甚至细微到如何在发布指令时控制发声方式,让声音更符合任务场景,都是需要克服的难题。
“我原来的声音有一点娃娃音,当时说了一句指令之后,大家就好像怔了一下,会因为我的声音有些分心。”
这让鲍硕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害怕因为自己的状态影响了整个任务。除了同事们的帮助,业余时间她常偷偷练习发声方式——尽量压低嗓音,把说话节奏放慢——这才有了调度时饱满浑厚、铿锵有力的一声声指令。
类似不起眼的改变与调整,只触及了整个工作中的一个小小齿轮。
鲍硕所担任的调度员不是播音员,更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这一岗位的职责重在“调度”,“就像扮演一个高性能的多线程并行中央处理器,不仅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还要快速分辨轻重缓急,高效处理,为探测器保驾护航。”初任调度员,鲍硕很担心自己处理不来。
好在前辈们总是会耐心解答,团队的温暖氛围也让鲍硕收获了很多信心,从“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相继登陆月球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一次次飞控任务让她迅速成长起来。
“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成了钢铁侠,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也不休息。”同事们发现,只要一走进飞控大厅,长着娃娃脸的鲍硕就立马严肃起来,做事雷厉风行,不苟言笑。
一旦发现问题,鲍硕马上一个电话打过去询问,哪怕对方是关系要好的伙伴,或者较为年长的同事。“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顾不及太多个人情感。”鲍硕说,“我们从事的调度岗位,不是外界看到的那么光鲜,其实更像一个事无巨细的大管家。”
“大管家”不仅要熟悉各种程序制度、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还要掌握各岗位、系统间的流程和职责,更需准确判断和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具备灵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左手搭在话筒按钮上、右手滑动着鼠标,戴着耳机的鲍硕还要盯着飞控中心大屏幕上动态更新的数字……每天,成百上千条指令就这样奔向太空,指引着“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的旅程。
“每一条发往月球的指令,秒级就能到达,一旦出现错误就会有很大影响。”鲍硕说,“特别是一些事关探测器安全的关键指令,必须一次成功。”
▲同事们发现,只要一走进飞控大厅,长着娃娃脸的鲍硕就立马严肃起来,做事雷厉风行,不苟言笑
脚踏实地,偶尔仰望星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空充满着无限向往与想象:神话传说里的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西汉的“翼装侠”,宋代冯继升的“火箭法”,这些古代“航天员”无一不书写着中国人的勇敢与智慧。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征程,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努力,一次又一次带领人类点亮璀璨的星空。
深邃的星空也给鲍硕带来了启发,一直以来她曾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教师,但当看到中国宇航员刘洋随着“神舟九号”遨游太空时,她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我能不能也去太空看一看。”
机缘巧合之下,鲍硕和小时候那个一闪而过的梦想打上了交道。在这期间,能够见证国家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参与多项重大任务,鲍硕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人。
“我父母是60后,他们是辛辛苦苦种树的一代人,恰好我们国家航天事业也是从那时开始渐渐发展起来的。”鲍硕形容,自己这代人的幸运是“我们到了摘果子的年代”。一个人的成就并非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源于前辈们巨人肩膀的支撑。
“一年人力,两年人手,五年人才,十年人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剑的话给鲍硕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追梦的路上,鲍硕对自己的希望是做一个执行者:先踏实沉淀、学习,为以后的规划打下牢固基础。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执行月面采样作业时,鲍硕的调度总时长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持续工作33小时。作为航天界公认的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月面采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风险大,航天器要在着陆月面后48小时内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并定时定点实施月面起飞。
顶着巨大压力,鲍硕和遥操作团队成员在“嫦娥五号”月面工作期间组织发送了两千多条指令、近万句调度令,无一错漏,最快仅用时37分钟就完成一次表取采样放样工作——这在地面演练时几乎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最终,12月2日22时,“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面采样,比预计时间提前了7个小时。
调度航天器的工作包含了貌似矛盾的两极——庞大与细微、理性与浪漫,无数次在预设、重复、练习与突发情况下做仅有的判断与填空题,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抽象模糊与绝对具体的精准控制。航天的过程严苛、精密,充斥着数据、公式、代码,但与之相伴、交手的过程里,也有极其美妙的时刻。
月球探测的最远距离约38万公里,而火星距地球最远约4亿公里。一条指令从地球向火星发出,可能需要44分钟才能等到回复。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鲍硕和她的同事们无法实时判断“天问”当前的状态。
为此,他们研究将上行发令和状态判断分开,同时将光行时的影响纳入考虑,综合考虑传输时延计算时间差,预判执行情况,在需要探测器执行动作之前发出指令——据此,在对环绕器成像的那次控制中,“天问”探出身上的摄像装置、调转镜头方位、自拍成功并将成像传回地球的那一刻,鲍硕至今想起依然激动——他们真的做到了,“天问”真的成功拍到了深空中的自己以及浩瀚宇宙中的五星红旗。
这便是那些极其美妙的时刻了——鲍硕最享受这些时刻:“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奔火途中深空闪耀的国旗,月面采样后展开的五星红旗。每当五星红旗在太空中一个新的场景“打卡”,她的心里都被震撼、骄傲、为祖国自豪的情绪塞得满满当当,抑制不住地激动,“当航天员遨游太空,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地面守护那抹中国红、和大家一起探索太空的时候,这种感觉真好。”
▲能够见证国家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参与到多项重大的任务中,鲍硕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人
成为风筝
工作上,她是牵引一部部航天器的“风筝线”,生活中,她则是父母牵挂的“风筝”。风筝飞得再高,离不开线的牵引;儿女离家再远,也割不断父母的牵挂。
母亲的抱怨,对鲍硕来说并不意外。
虽然单位离丰台的家只有40分钟左右的车程,但忙起来的时候,她和父母常常几个月打不上照面。
“如果我不主动联系爸妈,他们平时不会轻易发微信找我,更不会主动来看我。”父母对女儿思念得紧,却总是不忍打扰她的工作。
父母结婚纪念日这天,鲍硕正为“天问一号”的火星之旅而忙碌。吃饭时,她收到了父母发来的现场合影照片。为了给爸妈制造点惊喜,也弥补自己缺席的遗憾,她从网上联系店长并提前支付了餐费。
当天晚上,父母开心地告诉鲍硕,“饭店为我们庆祝,还免了单!”
2021年春节前夕,鲍硕早早给家里备好年货,跟父母打好招呼后,在单位陪着火星探测器迎来了新年。
短暂脱离代号“北京”的调度员岗位后,她会蹬上久违的高跟鞋,配上漂亮的长裙,回归一个爱撒娇、爱甜点又享受生活的北京女孩的角色。
在北京飞控中心的宿舍里,烤箱、模具、锅碗瓢盆堆满了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每逢短暂休息的节假日,鲍硕喜欢动手做烘焙,蛋糕、青团、肉松小贝都是她的拿手甜品。
遇到航天发射有关的日子,她还会喊来同事一起分享,为守护的航天器“庆生”。
“感觉它们就像自己守护着的孩子,心头肉一样。”鲍硕习惯性地称“嫦娥四号”为“小四”,“嫦娥五号”则是“小四的妹妹”。
每一个加班的夜晚,鲍硕累了就静静地透过办公室的窗户仰望夜空。在那片深邃的星空中,有着她一个个的“牵挂”。
如今,嫦娥六号又要来了。2022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探月四期工程全面启动,“嫦娥六号”将飞赴月球背面采样。鲍硕和她所在的团队又要开启“连轴转”的日子。
对话鲍硕——勇敢有一个目标:不放弃
南方人物周刊:你如何看待勇敢?
鲍硕:我觉得勇敢有一个目标:不放弃。不管是迷茫、看不见未来的时候,还是遇到挫折想要放弃、退缩的时候,都能够坚持下去。哪怕只是原地踏步,但只要一直努力的话,最终还是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南方人物周刊:从小到大做过最勇敢的事情是什么?
鲍硕:目前我做过最勇敢的事情就是领导向我抛来橄榄枝、问我想不想当调度的时候,我说愿意。在此之前没有女生当过调度,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好,但是我愿意挑战一下,尽全力去拼一把,不断加强学习尽量让自己做好,也想证明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南方人物周刊:“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种状态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如何平衡?
鲍硕:“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我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当年的作文写得不太好,但是这句话一直陪伴我到现在。我觉得脚踏实地可能会更重要一点,但是我们也要时不时地望一望星空,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如果只是一直埋头走,也可能会走偏。所以两个都重要,但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更重要一些。
结语
青年者,国之魂也。当代青年是热爱者、担当者、坚守者、创造者,更是勇敢者。南方人物周刊携手中兴手机发起2022年青年力量特别策划,寻找54位勇敢的中国青年,倾听他们以“勇敢”为题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