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护的“亚博”日记

4月21日,内地援港医疗队进驻香港亚博馆“满月”了。

今年年初以来,第五波疫情突袭香港。危急时刻,应香港特区政府的请求,中央及时施以援手,广东省也先后派出526名医疗防疫人员支援香港抗疫。其中,有391名医疗人员进驻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投入治疗新冠病人的工作。

在内地与香港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亚博馆不仅收治能力有所提升,患者也得到更好照料和护理。病人的出院情况、恢复情况都比原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为打赢香港疫情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援助香港的广东医护们来说,这一个多月的时光,代表着什么?有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有对病人的陪伴与鼓励,也有与香港同胞并肩作战留下的战友情谊……连日来,南方日报采访了多名广东援港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他们用各自的视角和故事,书写出了一本情感真挚的“抗疫日记”。

有思念,也有意料之外的缘分

李桂莹是佛山市中医院的一名护士,3月16日,她跟随着第三批内地医护人员奔赴香港,和第一、二批队员会合,全力投入援港抗疫工作。李桂莹回想起,在收拾行李的过程中,家里三岁多的儿子一直旁边开启“为什么”模式。

“为什么妈妈要去那里(香港)上班?为什么不在中医院?”儿子问道。

“因为那里需要我们去帮忙呀,那里太多病毒怪兽了,妈妈把它们都打败了就回来了,好吗?”听了妈妈的回答,儿子似懂非懂地转了转眼睛。

在2020年的时候,李桂莹也曾经到佛山市的境外人员的转运专班支援三个月,“那时候儿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当我放心不下时,我家先生就会体谅我,说会照顾好家里,让我放心出发。”

如今,李桂莹已经离开家中一个多月了。在写给儿子的文字中,李桂莹说起了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故事:“在这里,很多叔叔阿姨和妈妈在一起,我们认真细心地护理每一位患者,也得到爷爷奶奶们真心的赞许,看到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康复出院,妈妈觉得自己的付出充满了意义。”

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医护队伍里,有相隔两地不能相见的思念,也有意料之外的缘分和重逢。

进入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第4天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护士杨艳青常规巡视每个患者,来到G03床,看到一个疲惫无力的婆婆安静地坐在床上,床头桌上还有一盒午饭。显然,婆婆还没有进餐。

“婆婆,我现在有时间,要不我来喂您吃吧。您不用客气哈!”看到老人行动不便,杨艳青一边拿起饭盒,一边用粤语和她聊天。为了让老人放松心情,杨艳青指着胸前的名牌主动介绍自己:“婆婆,我是杨姑娘,从广州来的。您住香港哪里啊,离这里远不远?”

婆婆抬头惊讶地看着杨艳青,指着我的名牌,一个字一个字念道:“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艳青。我也是广州人哦!我知道这家医院的,我的女儿就在你们医院妇产科出生的,当时住33床呢!”一瞬间,婆婆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对杨艳青的态度也亲近了很多。

在聊天中,杨艳青得知婆婆姓高,曾经在广州人民中路住过,1984年和家人一起移居香港。如今高婆婆的女儿也因为阳性在家隔离,家人不能相见,让婆婆很是担忧。“多亏了有你们啊!”喂完饭离开前,高婆婆激动地拉住杨艳青隔着两层手套的手。

一个简单的名字,一句简单的自我介绍,一次简单的喂饭,让前来援港抗疫的杨艳青,在他乡认识了一名广州人。这样奇妙的缘分让杨艳青很是惊喜,也让她自己心中的使命感又多了一分。

对病人的牵挂,亦是一种陪伴

“看到中医药获得亚博馆内不少患者的信任,作为一名中医人自豪感油然而生,心中更是充满激动!”赴港支援已1月有余,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陈海振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行字。这期间,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们和亚博馆内的病患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彼此鼓励的关系。

在亚博馆偌大的场馆内,一个个隔断间、一排排床铺整齐安放,孙慧美在其间往返穿行、巡视病房,密切关注每一位老人的情况。孙慧美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3月中,她和医院同事一行75人来到香港,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她很快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香港收治病人采取的是分层管理,亚博馆的定位不同于内地的方舱医院,主要收治一些行动不便、基础疾病比较多、需要特殊护理的老人。因此这250个病人主要是老年人,95%以上都是60岁以上,80%超过70岁。他们有一半以上是卧床不起,不仅需要喂食,生活自理能力也非常差。

每当孙慧美来到一张病床前,看到老人家没睡着时,她都会笑着和他们打招呼。老人们也常常竖起大拇指笑着回应,这让她觉着暖心。“虽然我和病患们互不认识,但一点都不陌生,相互之间彼此鼓励。”

4月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张思思迎来了赴港支援的第三周,也是从这天起,她和同事们接下了六个区的医疗工作,“多接了两个区的工作,护理工作量更大了”。

亚博馆内忙碌的场景一如往常,她从熟悉的H区被调入了G区,面对的是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下午四点接班后,她便开始常规的测量生命体征工作。而在下午五点半左右,她便需要给病区8张床位上的老人家喂饭。

张思思对病区内提供的饭食种类、不同病人所需的饭食都熟记于心。其中主要分为正餐、粥和糊餐,正餐是给有牙可以正常咀嚼吞咽的人,粥是给缺牙比较严重但能正常吞咽但无法咀嚼的人,糊餐则是给吞咽存在困难但暂时还不需要插胃管的人。

在贴心协助老人们进食的过程中,张思思也发觉老人们的敏感脆弱。

病区里的梁姨(化名)只能吃糊餐且右手蜷缩无法活动,不能自己吃饭。为此,张思思便搬着凳子坐在床边慢慢喂她,看着梁姨努力吞下一小口糊,难以进食的她下巴都在颤抖。

梁姨却总抱歉地对张思思说:“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怕我影响你其他工作。”这让张思思感慨万千,病人进食的困难、努力进食的过程,以及病人给予她的反馈,让她的心情难以平复。

进驻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满月,她早已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和节奏,也有了新的牵挂——病区中短暂相识的老人家们。张思思在工作日记上写下——“在这里工作,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顿了顿,她又继续写到,“或许应该再增加一句‘一直陪伴’。”尽管,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们深知,陪伴并非只有形影不离一种形式,对病人的牵挂亦是一种陪伴。

柠檬与茶的情谊,会一直常在

内地援港医疗队的加入,缓解了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人手问题。同时,两地医护大都是以广东话进行交流,经过一个月的合作、相处,两地团队已经合作无间、不分彼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曾远峰也在日记上如实写下一个月来,港方医生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平易近人、医术精湛、一丝不苟”。

起初,适应香港医疗信息系统成为内地医护的挑战,一周后,在香港医护的帮助下,内地医护通过模拟机备份训练,如今他们已经完全熟练上手。“任何时候任何问题找到他们都会耐心地帮忙解决,只要找到他们,不管自己手上的活多繁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曾远峰说。

针对每次会诊的问题,港方医生会从病人的不同角度去考量药物的使用,会引用最新的指南来讲解药物的选择,甚至会从最新大数据统计得出的有效率来选择用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每次会诊,都让曾远峰有新的收获。

在内地和香港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的出院情况、恢复情况都比原来有大幅度提高。医疗队进驻10天时间,亚博馆收治的病人达到396人,也是这轮疫情中亚博馆收治人数的高峰。随着香港整体疫情缓解,目前亚博馆收治的病人量已降至70人左右。

“白衣燕帽洁无尘,细语柔声更可亲。救死扶伤忙昼夜,寒冬炎夏省昏晨。查房问病情怀暖,送药量温服务臻。饮誉五洲人敬仰,南丁格尔术回春。”曾远峰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带给港方医护,期望共勉。

对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蒋磊来说,在亚博馆的回忆,不仅是与港方医生合作无间、并肩作战的日与夜,也是他与香港同胞从陌生到熟悉、携手共渡难关的战友情。

在亚博馆,主攻心血管专业方向的蒋磊和几名内地同事被分配到D区,搭档较多的港方医生是Dr.Hui与Dr.Hou。职业使然,目标相同,大家一开始就有着很好的沟通氛围。每当蒋磊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她们都会热心帮忙解决,而当患者有合并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时候她们也会主动跟我们进行讨论。

在广东成长的青年们除了粤语熟练以外,对于香港的文化,尤其是粤语歌曲和影视作品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所以在聊到个人兴趣爱好时,蒋磊所在的小团队之间大家有着非常多的共鸣。“有一次了解我的夏医生开玩笑说:原来你在咱们科室爱喝柠檬茶,这次看你带了茶叶,这不能外出,柠檬伴侣配不上了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Dr.Hui很快就给蒋磊他们带来了柠檬和港式点心,感受到了浓浓的“港式甜美”(注:所有内地援港医护都严格遵守香港的防疫规定,在亚博馆和酒店“两点一线”)。

随着港方医生4月份的轮岗,蒋磊所在的临时小团队也解散了。临别前,蒋磊赠给了香港同事用毛笔书写的一行字:“同舟共济,紫荆花开”。大家约定:疫情过去后在香港茶餐厅再次聚首,品尝正宗的冻柠茶和港式点心!

网络编辑:吴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