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裸奔”时代,个人隐私从何谈起?

希望数据搜集者能够明确告知用户搜集信息的用途和使用时间,并通过反馈机制赋予用户检验新数据信息使用情况的权利,而绝不能依赖于“隐私政策”的简单告知。同样,大数据羽翼下的算法预测,对用户“现在”和“将来”的监视应该设定范围,防止数据搜集者对个人信息的过度解读,以保障公众的信息安全与自由。

责任编辑:温翠玲

(小尘4x/图)

昨晚和朋友闲聊,言语间提到打算购买一款无声鼠标。聊天结束后,准备上网入手一款。结果,刚打开购物App,搜索框就出现了“静音鼠标”的字样,并且推荐页面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商品。要知道,在这之前,我没有在该App上搜索过这款商品。

同样离谱的是,今天上午我在某购物App浏览了“纳米胶带”,几个小时后又打开另一购物平台,推荐页面竟出现了同款胶带。可见,我们个人信息不但被“窃听”,各平台之间还存在用户信息共享的情况。

这些现象让我想起可能与这样的提示有关:“是否允许获取设备信息”“是否允许访问您设备上的照片、媒体内容和文件”。我曾经试过选择“不允许”,但这样操作后,有些App就不能正常使用了,最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