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之眼:建水寻井记

被绳索勒出道道深痕的青石井圈,任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的井台,镌刻着历史荣光的雕花护栏,承载着感恩敬畏自然之心的龙王庙香火……一座座古井无言地守在老街一隅,如古城之眼,凝视着城市变迁,以流淌不息的甘泉,哺育着一代代建水人的生命。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现代人而言,水井早已成为一个远去的时代符号。然而在滇东南的小城建水,即便自来水通达城乡的家家户户,古井仍是许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老一辈内心难以割舍的情结。

新井,也称四眼井,井下四眼同为一潭井水。 (丁子凌/图)

朱家井水漫井外

要说临安城(建水故称)历史上最有名的富商巨贾和权势豪门,非朱家莫属。朱氏家族清末发迹,农工商宦并举,两代人历时三十余年打造的豪宅里,214间屋舍围着42个天井,宗祠、戏台、园林、水景应有尽有,布局精巧玲珑,装饰华丽繁复,不愧为“滇南大观园”。

大户人家哪怕是一口看似普通的水井也颇有讲究。蹲下细看,井壁上开有小孔,据说井里的水位曾高出地面20厘米,井水沿小孔汩汩地流淌出来。当年朱家在生意场上财源滚滚,一度印证了民间“水即是财”的风水之说。然而这口水井虽不曾枯竭,朱家的运势却并未持续太久。时至军阀混战的硝烟乱世,朱朝瑛兄弟先是顺应历史潮流参与辛亥临安起义,后又逆潮而动,因支持袁世凯兵败而使整个家族迅速衰落。

朱家花园里井壁开有小孔的“风水井” (丁子凌/图)

我一大早赶到朱家花园,清幽的庭院里只有景区工作人员忙着打扫浇花。看过古井,读过朱家的百年沧桑,我打起精神走进园内特设的建水古井展厅,这是寻井前要做的重要功课。

明代洪武年间至清代初叶,大批军屯士兵和汉族移民迁入建水,也带来凿井技术,十余座水井相继诞生。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长以及滇越、个碧石铁路的开通,建水商贸日渐繁荣。丰富的地下水源,使水井普遍出现在城区人口稠密处。地势较低的街巷,水源尤其丰沛,寻常人家在院里随便挖个坑,便能涌出清洌的甘泉,一年到头取之不竭。

“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东井)渊泉(小节井)溥博泉(大板井)”,这副对联以城内“三井”对城外“三泉”,囊括了建水六大名井。除红井在上世纪中期被填埋以外,其他几眼都保存完好。

我将展厅介绍的图文信息一一拍摄下来,结合在网上找到的一份建水古井手绘地图,仔细规划了一日寻井之旅,以朱家花园为中心,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尽量不走回头路,看看能在这座“古井博物馆”里寻到多少宝。

大兴寺井,一侧有石栏望柱,井后有龙王庙。 (丁子凌/图)

此龙井非彼龙井

从朱家花园北门出来,第一站便轻松找到了被手机地图收录的诸葛井。以诸葛命名,据说是因井旁原建有一座供奉诸葛亮的庙宇,这类掘于寺庙旁边,并以寺庙命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木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