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湿地法将实施,告别向湿地“要土地、要发展”

2021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即将于2022年6月1日生效。这部在湿地保护领域“破天荒”的法律,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弥补湿地“欠账”的期待。

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处于模糊状态的湿地定义。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5360.26万公顷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2346.93万公顷数字多了一倍多,正是因为湿地定义不同。

推动地方政府认定湿地,首先要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湿地法规定,要将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保护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主要负责人还将面临省级林草部门的约谈。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情况,也纳入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8年6月,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视觉中国/图)

从高空鸟瞰深圳湾,你会发现一点绿色在灰色的高楼大厦的“包抄”下奋力挣扎,向海而生。这是与一线城市主城区紧紧相依、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庇佑了22种红树植物、189种鸟类。

每逢11月至来年3月,这里保存了大都市里难得的一点喧嚣,鸟的喧嚣。鸬鹚、黑嘴鸥、黑脸琵鹭……候鸟来了,深圳人也进入到全家老小齐上阵的观鸟季,靠近红树林公园的辅道上,常常被车塞得水泄不通。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丹顶鹤、黑颈鹤、大天鹅等许多珍稀水鸟来说,湿地更是它们依赖的栖息地。但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早有相关法律颁布,唯独湿地不仅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连定义都长期模糊不清,曾被视为无用的泥潭或荒地,开发成农田、鱼塘、工厂和住宅。

自1992年成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后,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1992-2003年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2004-2015年抢救性保护、2016-2021年全面保护三个阶段。2022年不仅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的第30年,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也计划于2022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办。

2022年1月,国家林草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表示,目前,中国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为52.65%。

2021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即将于2022年6月1日生效。这部在湿地保护领域“破天荒”的法律,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弥补湿地“欠账”的期待。“随着湿地保护法出台,我国湿地保护将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吴志民在发布会上说。

全国湿地数据,为何忽高忽低

从东北的扎龙湿地,到贵州的威宁草海;从浩渺的鄱阳湖,到江苏沿海看似“其貌不扬”的滩涂,湿地遍布中国,千姿百态。

进入冬季,鄱阳湖迎来大批越冬候鸟。2021年12月,在江西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一只白鹤在湿地飞翔。 (新华社记者 周密/图)

从1984年至今,中国共进行过三次全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