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百年CBD与近代化广州

1914年,广州长堤全线竣工;1921年,广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市。长堤渐渐成为当时广州的CBD,构建出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模式——骑楼型街道模式,缔造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屹立近百年而不倒。

今时到底不同往日,长堤亦不需要带着淡淡愁绪的怀念或凭吊,直管往前走,便是。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1914年,广州长堤全线竣工。这条位于珠江北岸、东起川龙口(今东川路附近)、西至黄沙的江堤,全部由花岗岩筑成,堤上马路结实宽阔。从广州城外横穿而过,一端通往广九铁路,一端连接粤汉铁路黄沙站,沿堤又设9座大型码头和形形色色小码头,将铁路、公路和水路三大运输系统畅通无阻地勾连起来,为广州城市近代化立下了第一座里程碑。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开展拆城筑路市政建设,拆除旧式城垣,拓展了广州城市建设空间。1921年,陈炯明、孙科等参考美国城市管理制度和模式,成立了广州市,孙科为首任市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市,为后来国内其他地区建市提供了范例,也标志着广州从中国传统城市迈入了近代化城市序列。

今日广州长堤 (@Hobin-MK813/图)

修建长堤:张之洞的广州商务复兴计划

1884年仲夏,张之洞临危受命,从山西调任广州代理两广总督。

这一年中法战争从陆地延伸到海上。法国舰队先败南洋水师,又于1884年8月在马尾海战中大败福建水师。1885年3月,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议和,最后于6月9日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战争宣告结束。张之洞从战时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着手整顿两广政务。

张之洞在山西担任巡抚的时候,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相识,受其影响,渐渐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中法战争中国虽号称“不败而败”,但坐镇前线的张之洞其实心里明白,两国之间实力悬殊,仅仅一两次战事胜利无法扭转战局。要想强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学习西方,兴办洋务,“储人才、制器械、开地利”。

经过通盘考虑,张之洞在广州规划了一整套新建设计划,范围涵盖教育、军工、实业和经济领域。他列出一长串待办清单,如整顿广州机器局、建造石井枪弹厂、枪炮厂、炼铁厂、织布局、机械制造厂、船舶修造厂、火柴厂、电灯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和广雅书院新式学堂等。

广州城外珠江沿岸因有水运之便,历来为传统外贸所在地,在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代繁荣非常,但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其贸易地位也在19世纪中期被上海及香港取代。张之洞的新建设计划,未尝没有复兴广州商贸的意思在内。然而当时的广州城已经没有多余空间办实业和工厂,于是张之洞将目光投向了城外近郊和珠江北岸清代以来新淤之地,对沙面尤其感兴趣。

沙面原是西关南面珠江泥沙淤成的一块河滩,后辟为租界。英法两国按照近代城市的格局对其进行规划,采用网格法划分地块,兴建堤岸、教堂、领馆、住宅、公园等,道路井然,空间舒展,整齐美观远胜广州城,不仅吸引各家银行、洋行入驻,还将旁边的沙基商贸也一并带旺。可以说沙面的开发建设成果为未来广州城市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参照物。

广州沙面 摄影 (@Hobin-MK813/图)

1889年3月,张之洞决定效仿沙面在珠江北岸建造堤岸,其目的一是为了消除水患,二是对北岸新淤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和利用。在张之洞的规划里,筑堤绝不只是水利工程那么简单,发展商务的重要性远甚于消除水患问题。他在筑堤的具体措施中如是说:“修成之堤一律坚筑马路以便行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