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王安石变法的时候, 我们要讨论到哪一个层面?”

刘成国的转变似乎暗合了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的态度的来回摆荡。硕博连读时,刘成国“喜欢、推崇”王安石;参加工作后,随着对变法弊端的了解越来越多,他对变法的评价转为“怀疑、否定、批判”;然而“直到完成年谱的撰写,阅读和思考的范围都有所拓展,我最终还是倾向于肯定熙宁时期所实施的大部分新法”。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北宋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13人于元丰五年成立民间组织“耆英会”,图为明代佚名画家据此绘制的《耆英胜会图》(局部),该画作曾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的王安石单元展出。 (辽宁省博物馆供图/图)

王安石诞生于1021年12月18日,按这个公历日子来算,他是射手座。宋代士大夫对星座理论颇为熟悉,苏轼就曾哀叹过自己摩羯座的多舛命运,可以推测王安石应该也知道自己是射手座。传说中的射手座性格——认定目标便一往无前的行动派——也许让王安石这位改革家多了几分命定的色彩。

2021年12月18日,是王安石诞辰一千年的日子。很久以来,王安石在民间的形象都不是特别正面。据传初编于南宋、后来定型于明代的话本小说《拗相公》,就塑造了一个执拗、促狭、刚愎自用的王安石形象。“我们大宋的元气都是被王安石变法败坏的啊,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祸。”话本里的人物这样说。事实上,从南宋到晚清,这样的王安石形象不仅在民间文学中流行,也存在于史学家和精英知识分子的认知中。

王安石在现代人头脑中的正面形象——无所畏惧、意志坚定的改革家——来得相当晚。宋史学家李华瑞把南宋以来九百多年里人们对王安石的评议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南宋至晚清,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王安石的形象非常固定,尽管偶有人佩服他的魄力或赞同某些变法理念,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他就是一个应当为北宋灭亡负责的“拗相公”;第二个阶段为晚清至20世纪前半叶,经过清末改革家梁启超的鼓吹,王安石的形象有了180度大反转,很多人开始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审视他的变法措施,豁然发现某些变法具有现代价值;到了20世纪后半叶,王安石变法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文革”中他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而受到推崇,改革开放后又由于他的变法措施过度干预经济而被指为聚敛无度,正反观点激烈交锋,好像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变法刚刚推行的那几年。

对王安石的评价,似乎走过了漫长的圆形曲线,回到了起点。“一提变法,就要吵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成国这样形容宋史学界围绕王安石变法的争吵的激烈程度。多年来,宋史学界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大小不一的分歧,正反阵营的学者们用一本本专著和一篇篇论文炮轰对方的阵地。2021年,刘成国出版了最新的由他点校的《王安石文集》,但他拒绝就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发表任何具体评议,“我宁愿离(“战场”)远点,只表述在著作中。”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诞辰一千年,对王安石的评价依旧盖棺而未定论。

四修王安石传

抚江自南向北贴着抚州老城的东面缓缓流过,这里有一座山丘,上面是王安石的祖宅。少年王安石常常跟着大人们在此游憩,年长之后,他不时想起老家的山水,“虽其身去为吏,独其心不须臾去也”。如果一切顺利,2021年12月18日,宋史学界关于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的研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