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康:百年艺术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镜子

回顾百年来不同风格、代际的重要艺术家的名作,不仅能梳理艺术史自身“现代的脉动”,还能以此为镜,综合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考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1年11月19日,上海宝龙美术馆推出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藏展“现代的脉动:宝龙艺术大展”。该展览跨越百年艺术史,展示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一百五十余件艺术品。其中不乏齐白石、黄宾虹、吴冠中、蔡国强、阿历克斯·卡茨、大卫·霍克尼等不同风格和代际的重要艺术家的名作。

宝龙美术馆自2017年成立以来,以“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办馆宗旨成为上海地区规模和影响颇大的一家民营美术馆。此次展览的藏品规格和内容的丰富度也是近年来民营美术馆少见的。

但如何从风格差异巨大、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里选择出一条明晰又富有学术意义的线索,为策展人设置了难题。为此,宝龙美术馆特别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任总策展人,而张子康带领团队为众多的藏品梳理出六大脉络,分别以“内在的现代”、“普遍的世界”、“流动的形象”、“时间的涡流”、“范式与时势”、“自性与共情”回应百年美术史的“现代的脉动”。

张子康这么总结自己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今天的学术界围绕现代所产生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讨论是源源不断的,现代也成为了学术界之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从1980年代以来不断提及的语汇。现代成为一种向前的潮流,成为一种向旧时代的回望和告别的情怀,成为了一种持续的运动。”

或许,我们都无法准确地讲述何为“现代性”,但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美术馆一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张子康的职业履历,他历任今日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等职位,对中国的美术馆系统十分熟悉。借着此次宝龙美术馆大展的机会,《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了张子康,谈他对百年来艺术史“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中国不同类型美术馆的定位和困境。

▲丰子恺《从小爱劳动》

艺术史的发展生成是近现代史的断章

南方人物周刊:“现代的脉动”展览从宝龙美术馆收藏中遴选出的展览作品,从齐白石于1931年前后创作的《咫尺天涯——山水册》跨越到2020年Kaws创作的《峰回路转》,跨度近百年,你如何看待这次展览的命名?你在作品的选择上又是如何考虑的? 

张子康:宝龙美术馆的收藏还是有自身发展的脉络的,最初当然是因为宝龙的许健康先生自己喜欢收藏,有其对书画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他就做了一个书藏楼,着重收藏上世纪30年代的绘画。渐渐地,他也开始收藏一些全球的当代艺术藏品,这些藏品都以他个人的情怀出发。

▲齐白石《咫尺天涯 山水册》

到后来,许健康开始做美术馆,做美术馆就需要建立一个收藏体系了,不完全是私人趣味的,还要考虑公共性。宝龙的收藏也开始有调整,逐步建立起公共收藏的理念,考虑如何让藏品发挥社会作用、如何从美术史意义来梳理,以及如何更能发挥社会价值。因此,宝龙的收藏也会考虑到公共平台的传播性,也就越来越丰富和社会化。我自己也是在2005年参观了很多国外的美术馆后,才意识到美术馆的确可以作为推动国家文化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