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河璀璨,铸探索精神 ——读《中国太阳》有感
望星河璀璨,铸探索精神
——读《中国太阳》有感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高中组二等奖,作者是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婷同学,指导老师:欧云兰。
人类最不能缺失的精神——探索未知。
最近读了《中国太阳》后,水娃的形象便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本是普普通通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小伙子,内心的渴望由喝不苦的水,成为一个北京人到飞向太空“擦太阳”,一步步走来,我见证了水娃的成长,思想的逐渐成熟。细读可以发现有些如星星般闪耀的品质其实一直存在于他灵魂深处------探索未知的勇气。我感觉那仿佛是一粒嵌入身体的种子,只要给予一点雨露便能生根发芽,势如破竹;那又是一颗小火星,只要给予一丝微风便能呈燎原之势。
水娃朴实善良、吃苦耐劳,是向上的优秀青年,如果仅仅这样,那足够令人敬佩,但不至于难忘。二十多年来,他无数次凝视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他渐渐学会独自沉思,多少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宇宙那般浩瀚无垠,世界在他眼中变了样。漫长的静默、思考,一生终究太短暂,何不用生命开启一场永不返航的探索之旅?
何其烂漫的选择啊,活在当下却不被当下局限,“当宇宙的和谐之美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你面前时,生命只是一个很小的代价”,这种情怀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在水娃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被狠狠触动了。如今,有太多人刷着小视频,陶醉在桃花源而迷失于人流中,有人说这不好吗?生活丰富多彩了还杞人忧天。是啊是啊,可我们何不也静下心来想想,尼尔很早就提过“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恍惚中感到一阵后怕,已经记不清上一次仰望星空是什么时候,全身心投入一本书的专注也许久未有,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昏昏沉沉。广阔的世界明明就在眼前,可我只想从那几寸屏幕中快速获得,我究竟失去了什么?儿时蹲在大树旁观察蚂蚁,也许当时我并不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但那群密密麻麻的生物令我欢喜雀跃;傍晚任由父母牵着手,眼睛却瞧着天上那群闪烁的星星,它们久到我习以为常。乔斯坦·贾德曾提到“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我悲哀感到自己缺失了一种名为探索的精神。我所看到的天,不过是井底的那只青蛙所见的罢了。
悲伤之余,“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开历史长卷,祖先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原始人学会用火烤食物,人类注定不平凡,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家相传;敦煌飞天的壁画是中国人特有的烂漫;万户昭显我们实干的探索力。历史无法追溯到第一个凝视星星的人,万籁俱寂的时刻,星星就静静地映在了他的眸子里,那闪烁的星光,那一瞬间的好奇,那哪怕一秒的思考,足以令后世千千万万代的子孙为之前仆后继。探索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也许还没那么糟呢,纳米技术领域获多项重大成果,国际空间站迎来长住宇航员,中国天眼的问世,天问一号的首次火星探测……我们在不断探索这个世界,地球只是婴儿床,生命终要回归广阔。一个人当然微不足道,这是整个人类文明乃至地球生命的共同责任,但这样我们就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绝不是这样,“我思故我在”,唯思考和孜孜探索使人真正成为一个活着的人,人类在这种精神下得以生生不息,演绎各种爱恨交织的故事。
《中国太阳》唤醒了我探索的激情,我再一次感受到儿童般的好奇,自由的风让我呼吸顺畅,也许整个人类文明都只是井底那只蛙,可那又怎样,探索的勇气会让我们爬出井底的,终有一天,终有一天会的。而我将做那小小的垫脚石,不会有人记得,可我知道我无憾了,我真实活过,这就够了。泪眼模糊了,我仿佛看到水娃微笑着说:“飞出太阳系的中国太阳,将会使享乐中的人类重新仰望星空,唤回他们的宇宙远航之梦,重新燃起他们进行恒星际探险的愿望。”他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
当代中国的新青年,是自主、进步、进取的,更应该有思想深度,有探索精神,祖先胸膛中雄雄燃烧的火炬,终于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终于找到存在的意义,从那时起我常常凝望那片未知的天空,依稀闪烁的星星一直提醒我:不要失去探索的精神。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