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编程课,一半内容是数学”
“比如一个看似提升学习能力的课程,但里面有复习、预习,涉及内容都是考试内容。还是会划为学科类。”
“学科类培训只要符合所列指标的某一项或某几项相应指标,就会被判定为学科类培训。而非学科类培训要全面符合所列指标才能判定为非学科。”
责任编辑:吴筱羽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教育行业震荡不断,在校外培训方面,如何划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出现不少争议。
以素质教育类为例,类似英文戏剧、国学等课程,常因教学内容涉及此前划定的学科范畴被质疑打着非学科的名义,补习学科类科目。
对此,教育部要求各地组织相关专家,对各种培训项目、实际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进行综合研判。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在秋季开学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如果培训实质上是对9类学科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门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科的知识导向,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片面强化相关学科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那么就应当按照学科类管理。
9类学科,即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早在8月中旬,上海就已开始推进《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标》(下称《鉴定指标》)落地。公开资料显示,这是首个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的鉴定指标,为此,上海市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市级专家鉴定机制。
经过近两个月工作,上海如何鉴定学科与非学科培训已有实际经验。南方周末记者邀请专家组两位成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张薇和安桂清,还原了《鉴定指标》设计时的讨论与争议,也讲述了落地后的一些困难。
教育的标准无法像数学一样精准
南方周末:目前专家鉴定组的工作流程一般是怎样的?
张薇:在判定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