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隐士宋刚庵
刚庵青年时坚拒赴日留学或参加日人举行的展览来求取富贵,中年成名后仍淡泊名利,最后无偿捐献土地房屋创建书艺馆以服务民众,自己则箪食瓢饮终老于简陋的小屋。刚庵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其号中的那个“刚”字。终生古衣古貌的宋刚庵在现代社会中鹤立鸡群,他是一位真正的海东隐士。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我素不习字,也不会欣赏书法,却交了两个书法家朋友,这全是托黄庭坚的福。1981年底,我在程千帆先生指导下读完硕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以《黄庭坚夺胎换骨辨》为题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1984年秋,我跟着程先生读完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诗派研究》于1986年在齐鲁书社出版。于是我引起一些黄庭坚爱好者的注意,首先是岭南书家陈永正先生。我俩开始通信,然后又互赠著作。几年后我们在广州初次见面,陈永正到白云机场来接我。他站在出口处的人群中,手中高举着一本《江西诗派研究》!
其次是韩国书家金炳基先生,他1988年在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即给我寄来一册题为《黄山谷诗与书法之研究》的博士论文,其中多次引述拙著。几年后我应邀到韩国光州的全南大学当客座教授,此时金炳基在公州大学任教。1997年6月7日,金炳基开车来接我到公州去看古迹,途中先到全州去看望他的外祖父宋刚庵(1913-1998)。
❶
一路上金炳基向我介绍宋刚庵的生平:他是韩国享有盛名的书法家,生于一个世代服膺儒学的耕读家庭,自幼随父亲宋基冕先生诵读经典,且练习书法与文人画,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时朝鲜半岛已被日本吞并,日本统治者不但强迫朝鲜人民接受日本文化,还强令他们改变原有的服式与发式。刚庵矢志不从,坚持束发髻、戴纱帽、穿长衫的民族服式,至今不变。我听了肃然起敬。
车到全州,我们先去参观“刚庵书艺馆”。这是一座传统风格的二层建筑,檐展如翼,气势飞动,且装饰朴素,落落大方。虽然建成不足三年,却颇具古代建筑特有的古色古香。馆内展出刚庵的书画作品及其收藏的前人翰墨千余件,都是价值连城的“文化财”。可惜时间有限,无法细细观赏。稍后,金炳基引我及同来的公州大学李炳官教授前往馆侧的一间小屋去拜访刚庵,那里便是刚庵的居所。
虽然途中听过金炳基的介绍,我对刚庵的相貌已有所预期,但当他现出真身时,我还是吃了一惊。只见一位老者席地而坐,他头戴黑色纱冠,身穿白布韩服,形容清癯而神情健朗,俨然是从邈远的古代穿越到现代来的高士。我以前读《世说新语》,对书中形容高士风姿的句子像“谡谡如劲松下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等,总是不得要领。此刻面对着刚庵,忽若有悟。金、李二人要向刚庵行跪叩礼,并说我不是韩国人,只要鞠躬即可。但我对刚庵怀有由衷的敬意,又与金、李年辈相仿,便坚持入乡随俗,跟着二人一起伏地行礼,刚庵则欠身示谢。我们与老人交谈片刻,饮茶一杯,便起身告辞,刚庵也起身送到门口。我边走边回望,刚庵的身影渐渐远去,最终隐没在绿树粉墙之后。其实他也是隐入了历史,因为一年多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