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细读”古画:“关键是你从一件作品中得到了什么”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瑞鹤图 绢本 赵佶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都城汴京发生了一桩奇事。每年的元宵灯会,大小官员们放假五天,按照惯例,宋朝皇帝会在假期的某一天登临宣德门观灯,与民同乐,共襄盛事。宋徽宗往往会在每年的正月十六现身端门城楼,华灯宝炬,乐声鼎沸。《东京梦华录》里说,狂欢会持续到三鼓时分(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皇帝车驾缓缓回宫后,“山楼上下灯烛数十万盏”,才渐次熄灭。
具体到1112年的正月十六,宋徽宗有没有登临端门呢?文献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仔细审视了描绘那晚奇事的一幅画作《瑞鹤图》之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晚的奇事,被认为是“祥瑞”,记录在了《瑞鹤图》画幅左侧的诗和诗序里:一开始是祥云降临,“低映端门”,接着,一群不知从何而来的仙鹤飞鸣于空中,其中两只栖于端门城楼的两个鸱吻之上,仪态娴雅,其它的仙鹤则纵翅翱翔于空中,“经时不散”。画幅的右侧,就是这样的一幅群鹤翩翩的图景。群鹤的背景,是一大片被涂抹成蓝色的天空。
黄小峰第一次见到《瑞鹤图》,是在2002年上海博物馆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上;再一次见到,是2018年在辽宁省博物馆。多年来,他无法忘记这幅画里天空的那种蓝色。“我和很多人一样,是被那一片宋代最蓝的天空吸引的。”黄小峰说。
“很多人都会觉得《瑞鹤图》的天空是个问题,”黄小峰认为《瑞鹤图》里的天空蓝不是一般的蓝,“中国古代的其它绘画里,并没有这样的大面积涂成蓝色的天空。我们今天画天空,可以涂一个大面积的蓝色,但这种方式在宋代并不常见。”
从令人困惑的“蓝色”入手,黄小峰开始慢慢“细读”这幅已经被无数艺术史家解读过的经典宋画。“细读”是黄小峰提倡的观看古画的方法,即便对普通观者来说,也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细读一幅画”。
“细读”之下,《瑞鹤图》有了新解。2018年黄小峰在辽博仔仔细细地看这张画,观察到画中城楼后的云是五彩的祥云,云气上有红、橙、黄的颜色,“就觉得画中冷色的天空和暖色的祥云一定是有意的呼应和对比,所以就冒出了这个问题:蓝色的天空仅仅是衬托白鹤和彩云的底色吗?”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带着这样的疑问,黄小峰翻检材料,找到了《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发现宋徽宗出现在城楼上的时间,大概就是深夜。“这就突然使得我重新认识了《瑞鹤图》发生的时间”,画中诗序中提到上元节的“次夕”,过去黄小峰和其他艺术史学者一样,认准了是正月十六的傍晚,但他现在意识到“夕”不该作傍晚来解释,而应该指夜晚。“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画中蓝色天空这么蓝、这么深沉。这在宋代绘画中相当罕见。”
《瑞鹤图》没有把皇帝画出来,但是祥瑞的降临代表了皇帝的在场。这张经典的画作凝固了一个永恒的时刻。《瑞鹤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