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强制评级,信评业能否让债券投资人埋单?

一家主流券商广东地区债券承销负责人对南方周末直言,如今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在一级市场上已经沦为发债工具。

从2012年开始,各主流投资机构,包括券商、保险公司等都纷纷建立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团队,有的多达二十多人。

责任编辑:顾策

(ic photo/图)

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等连续发文,将非金融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超短融等各类债券融资工具的强制评级要求一一取消。

自三十多年前诞生至今,中国信评行业一直与债券市场紧密关联。在债券发行制度下,债券信用评级是一项强制要求,评级高低直接关系到债券发行和分销的成败。

延续这么多年,为何主管部门现在要取消强制评级?

信用评级为谁服务

信评行业是与债券市场相伴出现的,并曾因为债券市场的危机而得以发展壮大。

1985年,沈阳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5年期企业债券,这是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的第一只企业债券。当时主要是一些企业自发向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筹资。

三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提出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设想和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内信评机构开始萌芽。同年,上海市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独立于金融系统的外部资信评级机构。

这些信评机构均采取发债人付费的模式,并且作为主要模式持续至今。

1992年,随着企业债发行规模上升,规范管理、风险控制和基础设施却没有匹配到位,导致各地兑付风险集中暴露。

强制信评便成了应对兑付危机的手段之一。1992年12月底和1993年8月,国务院相继出台政策,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