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有期:寻亲路上希望与失望交织,DNA是最终认亲依据

血浓于水,寻亲者成长中的委屈,在与亲人见面的时刻最终释怀,但有部分人仍然在寻亲的路上。

责任编辑:方迎忠 郑洁

▲河南郑州,10名从江南地区抱养、在郑州长大的孩子聚会,商议组团寻亲。这些养子养女在收养家庭多为独苗,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互相联络,把彼此当作亲人,在寻亲路上互相慰藉

7月11日,公安机关为郭刚堂一家举行认亲仪式,离散24年的家庭终获团聚。郭刚堂自1997年起骑行摩托车在各地寻子,他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失孤》。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寻亲者还在寻找团聚的可能。他们之中不仅有因拐卖而骨肉分离的家庭,还有一群特殊的寻亲者,他们在特殊时期被父母遗弃,如今也在努力寻找回家的路。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江南(江浙沪)地区农村曾出现过粮食短缺情况,一些刚出生的孩子被转送到福利院,经相关部门安排或民间介绍到北方(冀鲁豫蒙等地)相对殷实的缺儿少女的家庭收养。这一现象在70年代后逐渐消失。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孩子在各地长大,他们开始放下成见寻亲。在曲折的寻亲过程中,他们结伴而行,互相慰藉,DNA鉴定成为最终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