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仅要减,还要加 | 专访教育专家陈志文
“仅仅靠教育减负是不能解决深层矛盾的。相反,因为焦虑,一味减负,反而制造了校内减、校外加的窘境。”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黄剑
“教师寒暑假要取消了”“暑期托管将变成第三学期”……7月13日下午,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针对传言作了澄清和解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称,“这样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教育部办公厅已于7月9日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提出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时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针对学校托管恐变成变相补课,甚至成为“第三学期”的猜测、担忧,也提笔撰文称,“假期有其独特的功能”,绝非可有可无。“两千年前《学记》即阐明‘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藏息相辅原理,暑期托管若演变为学生的第三学期就违背了这一基本原理,必然对学生成长造成伤害,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品质,长远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自主性。”
储朝晖呼吁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同时,“需要严格将假期活动与学期的就学区分开来,严密筑牢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这道防线,不得暗中将假期托管变成复习班、补习班,尤其要防止各校之间暗中攀比造成整体恶性后果。”
“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在大力整顿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让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这是对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是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也是全国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他长期从事青少年成长与教育治理的研究,近年参与了学前教育、教育惩戒、教育评价改革、高考改革等领域的政策调研与制定。他认为,传言盛行显示出家长对这轮教育治理情绪复杂,“需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
▲陈志文
目前这轮教育治理被称为“史上最强”。自2021年4月以来,多家知名教培机构被北京市教委通报,随后又被北京市场监管总局处以50万元的顶格罚款。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为“双减”),指出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完善相关法律。
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主要职责包括,会同有关方面拟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
伴随着靴子落地,受罚教育机构迅速扩大到了15家,罚款金额累计达到3650万元。在线教育领域的龙头企业的股价纷纷下跌,其他围绕教育培训开展业务的上市公司如中公教育等也受此波及,股价出现了持续性下跌。大教育板块近三年来在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戛然而止。
陈志文接受本刊专访时简要回顾了教育治理历史,“我印象中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校外辅导班是1998年,当时北京关停了所有培训班。之后在2008年、2010年、2013年、2018年,都出台过治理和减负政策。今天回头看,辅导班在一轮轮治理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负担也越来越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