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火星认识地球
对火星大气、地质以及各种物理数据的分析,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未来环境的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力远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获取的遥测数据,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开始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而在这7天前的5月15日7时18分,搭载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大概有一半的火星着陆计划都已经以失败告终了。”麻省理工学院行星科学教授本杰明·韦斯(Benjamin Weiss)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所以,中国还附带了将轨道器放在火星轨道的这第一次着陆尝试的成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而环绕和降落之后,随着祝融号开始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更多关于火星的科学秘密有望揭开。
认知火星的新高度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就在这之前的7月13日,《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发表了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卫星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王赤等人的文章,介绍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基本情况,在工程方面顺利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的基础上,还计划对火星开展五项详细的科学调查。
这些任务包括了绘制火星形态和地质结构图、调查表面的土壤特征和水冰分布、分析表面的物质成分、测量火星表面的气候和环境特征以及电离层,并理解火星的电磁场和引力情况等以及其内部结构。王赤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天问一号是首次同时发射轨道器和巡视器对火星进行联合探测的任务,轨道器可以对火星开展大范围的全球观测,巡视器可以在火星表面对巡视区开展精细的探测,二者相互配合,能从大气到表面,从表面到内部,将人类对火星的认知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天问一号的这五个科学目标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形貌分析得到的是过去的地质历史记录,而探测到的气候和大气数据是现在的,通过对比就可以了解到火星历史中的气候变化情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教授肖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行星地质研究的科学家,他特别希望能够在土壤中水冰的分布、古海洋存在的证据、疑似泥火山的组成和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发现,其中一处疑似泥火山距离着陆点有约3公里,希望祝融号火星车能够到达并实现对它的探测。
而要实现这些对形貌和地下结构的探测任务,离不开相机、光谱仪和探地雷达等仪器来采集数据。为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