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丨河山在上:红四方面军的巴蜀记忆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根据地,以奇兵突袭拿下剑门关,以拌桶为船渡过涪江……但是,在七天七夜的百丈关战役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北上。

对红四方面军来说,艰难的历程并未画上句号。不久,他们将组建为西路军。那些曾走过巴蜀大地的幸存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将埋骨寒冷荒凉的河西走廊……

站在这个含意深邃的时间节点之上,去追寻红四方面军曾经跋涉在巴蜀大地上的身影,捡拾遗落在光阴缝隙里的珍珠,擦拭尘埃,它们依然闪耀出理想的光芒。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非常凑巧,那天是清明,天气真的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在半山腰的停车场泊好车,沿着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几百级台阶后,再穿过一片小树林,然后,我看到,以一匹青翠的山峰为背景,在倾斜而开阔的坡地上,几千块白色的墓碑静立在清明的细雨中。每一块墓碑中心,都刻划着一个红五星。

这个地方叫王坪。八十多年前,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八十多年后,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七千八百多名四方面军将士沉睡于此。而红四方面军的巴蜀记忆,也要从王坪陵园所在的通江说起……

王坪红军烈士陵园,这里沉睡着七千八百多名红军将士,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IC Photo/图)

通江的红色岁月

一般而言,在山区,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大抵会冲积出一片或大或小的平坝,这些珍贵的平坝,几乎都会成为聚落。并且,这些聚落多半有一个相同的名字:两河口。

我试着查了一下,全国叫两河口的乡镇,有几十个之多,而我顺着崎岖山路前去寻访的这个,它离王坪烈士陵园只有五十多公里。不过,开车也需要两小时。公路在山间盘旋延伸,沾衣欲湿的雨后,寒烟如织,空山积翠。在一个高高的垭口,我终于看到了山脚下两条清浅的河流,河畔狭窄的台地上,积木般垒着一些房屋。这就是通江县两河口镇。

时间回溯到1932年——这一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如下大事:日军入侵,东三省全部沦陷;伪满洲国成立;蒋介石召开庐山会议,宣布攘外必先安内;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泰国改为君主立宪;甘地入狱;美国妇女埃尔哈特首次单人飞越大西洋……

不过,对深陷大巴山深处的两河口来说,这些都过于遥远。这一年,两河口最重大的事件发生在雪花飘飘的隆冬时节:

12月18日,随着一阵阵炒豆般的枪声,两河口人看到,一支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涉过结了薄冰的宕水从对岸冲来,守卫的川军望风而逃。接下来三天,一万四千多名红四方面军将士通过四只木船搭起的浮桥走进镇子,走向远方。

两河口,因宕水和渔洞河交汇而得名。宕水又名大通江,发源于大巴山腹地,南流后注入巴河,巴河注入渠江,渠江注入嘉陵江,嘉陵江在重庆朝天门注入长江。作为陕西与四川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当红军走过短短几十米长的浮桥,却意味着红四方面军从此进入了四川。今天的两河口镇,一块“红军入川第一镇”纪念碑和一尊红军石雕便成为物化的入川记忆。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1931年11月,两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总兵力三万余人。

一年后,由于反围剿失败,鄂豫皖根据地被放弃,四方面军就此走上了通往四川之路。1932年12月,四方面军抵达陕南西乡一带。据徐向前回忆,一开始,红军打算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可是这里已经给土匪糟蹋得不成样子,加上连年干旱歉收,粮食极缺,群众又少,大部队无法久驻。”相应的,南下四川便成为水到渠成的第一选择。

选择四川的有利条件在于,一方面,四川乃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地势险要;另一方面,多年来,四川军阀割据,彼此独立为王,红军将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当年12月15日,红军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入川。四方面军头号人物张国焘说:“当年诸葛亮隆中决策,就定下三分天下,蜀主刘备进四川,使汉室有了三分江山。好,我们入蜀发展。”

通江文庙,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 (聂作平/图)

三天后,红军先头部队渡过了川陕界河大通江。

当时的通江等川东北地区,属于军阀田颂尧地盘。其时,田颂尧正和刘文辉在成都交火,川东防务空虚。乘此大好良机,红军迅猛推进,在进至泥溪场和苦草坝后,兵分三路,很快攻占了通江、南江和巴中。

距两河口约九十公里的地方,大通江接纳了小通江,始称通江,这也是通江县名的由来。通江县城,就位于大、小通江交汇处。以后将近三年时间,通江县城便作为川陕根据地首府而存在。众多党政机关分布于此:西北军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

从地形上说,通江县城就像放大版的两河口。同样因两水交汇,同样有山峰环绕,同样是河滨的小块平坝和台地。

我查找到一些拍摄于几十年前的通江县城老照片,只见云雾蒸腾的半山腰上,高高低低地拥挤着一些房屋。文庙曾是这座县城最豪华最宽敞的公共建筑,红军到来后,这里成了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办公地。文庙后面的炮台山,民国初年辟为诺江公园。红军进驻后,改名列宁公园,并沿袭至今。当年,张国焘、陈昌浩和徐向前等人,就住在公园里。

当时,通江人口二十三万,参加红军者多达四万八千,参加地方武装和支前组织的有十几万。这些人中,有五万多人先后牺牲——平均起来,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名烈士。

与王坪烈士陵园一山之隔的沙溪街道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座观景台。观景台观望的对象,不是隔着山沟的青山绿树,而是青山绿树中一道高高耸起的峭壁——峭壁上有四个白色大字:赤化全川。

众所周知,红军一直非常重视宣传。宣传形式,除歌曲、快板、报纸外,标语最为重要且普及。以四方面军而言,政治部下属一个錾字队。錾字队的数百名队员,其任务就是在各种岩石上刻标语。赤化全川四个字,每字高五米九,宽五米二,单字三十平方米,相当于许多人家的客厅;笔画深三十五厘米,宽七十厘米,足以躺下一个成年人。当时,一个小学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