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受到压力的日子,数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
数学是他的寄托。丘成桐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不在乎”,谈到数学之外的事——人事的纷扰、媒体的误解,他常说自己不在乎。“精神受到压力的日子,我每以工作为寄托,数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他在书里说。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邢人俨
十多年前,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哈佛大学访学,夜晚和数学系的同事在校园里散步,同事指着楼上的某一个房间说,那是丘成桐的办公室,“他比我聪明无数倍,还比我勤奋很多倍……他要没有那么伟大的成就才奇怪呢。”
丘成桐27岁就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4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该奖项首位华人获得者。如今他72岁,大部分时间住在北京,参与筹办多所高校的数学中心、举办数学竞赛并牵头数学人才培养计划。
1949年春天,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战乱中随家人南迁香港。他年少丧父,母亲带着子女艰难求生,丘成桐15岁替人补习数学补贴家用,立志要在学术界闯出名堂。他写道,数学的一大神奇之处,就在于“不需要什么成本,也能在数学的天地大展拳脚”。
从香港中文大学提前毕业后,丘成桐赴伯克利大学深造,此后在美国生活了五十多年。他解决了多个著名数学难题,成为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拥有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重身份。
在数之不尽的成就之外,争议和纷扰也围绕着他。2006年,丘成桐敦促两位中国学者破解庞加莱猜想,质疑者认为他们忽视了另一位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成果。在国内,他公开批评自己的学生田刚,以及中国学术界的不端现象。
2021年3月,他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在自传中,丘成桐对人生沉浮以及围绕他的话题一一坦陈。“这毕竟是写我的生平,假如我回避一些重要话题的话,好像有点不负责任的感觉。”
数学是他的寄托。丘成桐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不在乎”,谈到数学之外的事——人事的纷扰、媒体的误解,他常说自己不在乎。“精神受到压力的日子,我每以工作为寄托,数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他在书里说。
2021年3月30日晚,丘成桐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一般中国小孩都不问这些问题”
南方周末:父亲的早逝对你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丘成桐:他去世以前,所有的决定、所有的思想都看我父亲,我父亲去世以后要靠自己,我要决定自己的前途。孤臣孽子,经历了这种情形,你知道一个人处世、立志,全部要靠自己,不能再靠别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