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当怎么办?
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要紧。
在科学发展史上,由大学生甚至是无学历的人,作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创新型的大学,必须坚持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创办Udacity的斯隆教授认为,慕课比预想的要糟糕,甚至是失败的,因为课程完成率不到10%,这怎么算是成功呢?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大学应该怎么上?》一文(1),其实大学怎么上与大学应当怎么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了开明的办学思想,就会实施新颖的办学模式,随之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优秀的人才也就会脱颖而出。反之,如果按照沿袭近千年传统僵化的模式办学,就会使大学陷入一潭死水,只可能制造生产流水线规格相同的产品,而最有才华的人才将会被扼杀。
科技巨变,大学却没跟上脚步
世界大学已经走过了近千年的历史,于1088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世界大学之母”。在中世纪,大学是怎么诞生的呢?根据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说法是,一个学者说他发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必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于是,一批年轻人聚集到他的周围,大学就这样诞生了。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就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要紧。(2)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条件越来越苛刻,首先必须在银行存入一大笔钱,用这笔钱建设校舍、实验室、宿舍,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举行入学考试。
在漫长的历史中,大学经历了从中世纪大学、纽曼理念时代的大学、洪堡模式的大学、范海思实用主义的大学到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四功能说的演变。其中,影响时间最长的是纽曼大学理念,维持了大约六百余年,但影响最大的是洪堡大学模式,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大学追求的主导的办学模式。
当今,大学的体制、学制和专业结构,大体上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迄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然而,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和工业发生急剧的变化,先后经历了蒸汽机、电气、原子能、新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但大学教育却没有相应地发生变革,以至于成为最保守的领域。对此,美国edX(编者注:慕课平台)首任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Agarwal)批评说:“教育在过去500年基本上(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上一次变革是印刷机和教科书出现。”美国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PeterDiamandis)也尖锐地批评说:“标准化是教育的原则,统一性是教育预期的结果。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教学效果也按照同样的考核尺度评估。学校以工厂为模仿的对象,每一天被分割为若干时间段,每段时间的开始和结果都以敲钟为号。”(3)
有鉴于此,世界高等教育界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